
猶言不識時務。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師友》:“僕昧時者,謹以為賀。”
"昧時"的漢語詞典釋義
"昧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單獨使用,其核心含義指不明時勢、不識時務或違背時代潮流。該詞由"昧"(昏暗、不明、糊塗)和"時"(時勢、時機、時代)組合而成,強調對客觀形勢或時代要求的無知或忽視。
核心釋義與古籍例證 "昧時"主要指不能明察或順應當前的形勢、時機或時代要求,常帶有貶義,形容人固執己見、缺乏遠見或逆潮流而動。這一用法可見于古代典籍:
《漢書·叙傳上》:"昧時不□(此處缺字,或為'知'或'察'),□(此處缺字)于外戚。" (班固在此批評某些人不識時務,對外戚專權的危害缺乏清醒認識)
現代語境中的理解 在現代漢語中,"昧時"雖不常用作獨立詞彙,但其含義仍保留在相關詞語和語境中:
總結 "昧時"一詞精準地刻畫了對時勢的蒙昧無知或有意違背的狀态,是古人用以批評缺乏政治智慧或社會洞察力的重要詞彙。其内涵在現代漢語中主要通過"不識時務"、"不合時宜"、"逆潮流"等短語得以延續和體現。
主要參考來源:
“昧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指不明了時勢、不識時務,無法適應時代潮流。由“昧”(糊塗、不明了)和“時”(時代、時勢)組成,強調對當前形勢缺乏認知或拒絕變通。
最早見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師友》:
“僕昧時者,謹以為賀。”
意為“我不識時務,僅以此表示祝賀”,暗含自謙或諷刺之意。
“昧”字本身有“昏暗”“隱藏”之意(如“拾金不昧”),在成語中引申為“認知模糊”;“時”則強調時代背景,二者結合突顯對現實環境的誤判。需注意該詞帶貶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籍、詞典及語言學解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唐摭言》原文或權威成語辭典。
鮑照采納城濮之戰臭氧淬潰電弧焊接獨帚方币反戈相向豐實改惡為善挂號信寡小君規措鼓盆花黎胡哨荒草黃金石畫帖蝴蝶結勦襲假求經眼鈞材沮洳抗折考驗來代郎火老實巴腳陸處泖塔馬卿彌兵滅沉内房祈霁勤任旗器欺硬怕軟羣小瑞世三四五賞勸少頭缺尾社主樹點聳翠松散貼用薙工土幫土禁讬始相等項脊軒志小頭目犀簟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