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ngth (of a piece of writing)]∶文章的长短
(2) [space]∶书籍报刊中的文章所占的版面
(1).谓诗文的长短。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然二人(指 白居易 、 元稹 )创此体后,次韵者固习以为常;而篇幅之长且多,终莫有及之者。至今犹推独步也。”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所为之文,以修洁擅长,句櫛字梳,尤工小品;然限於篇幅,无奇伟之观。”
(2).指书籍报刊等篇页的数量。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为这事,《新华日报》曾用整个的篇幅来表示过抗议。”
“篇幅”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文章、书籍或文字内容的长度或范围,即文字所占的版面、字数或页数。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意义
“篇”指独立的文章或作品(如“一篇论文”),“幅”原指布帛的宽度,引申为范围、量度。合起来表示“文章内容的量度”,即文字的长短。
常见用法
写作与编辑
作者需根据要求控制字数(如学术论文、投稿要求),编辑则需调整内容以适应版面(如杂志、书籍排版)。
阅读与评价
读者可能因“篇幅过长”放弃阅读,评论家会分析作品篇幅与内容深度的关系(如“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富”)。
数字化场景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推文等对篇幅有隐性限制(如微博早年140字限制),需精简表达。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领域(如出版规范、数字平台限制),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篇幅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竹”和“畐”两个部首组成,总计9笔。它的拆分部首显示了它的意思和来源。
“竹”代表竹子,表示这个词语与文学、写作相关。而“畐”代表田地,表示篇幅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农业社会时期,可能与田地的尺寸有关。
“篇幅”一词的繁体字为“篇幅”,拼音为“piān fú”。与简体字相比,繁体字更接近古代汉字的形态,经常在台湾、香港等地使用。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繁体字中的“竹”字部分在古代写法中与现代相比更像是两个独立的“八”字。
例句:他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那段历史事件。
组词:文章、日志、长篇、小说、散文。
近义词:长度、字数、字长。
反义词:简短、短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