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远地方的长官。《吕氏春秋·季冬》:“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
“偏伯”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偏伯”指边远地方的长官,属于古代汉语词汇。该词由“偏”(边远、不正)和“伯”(古代官职或家族长辈)组合而成,强调对偏远地区的管辖职能。
《吕氏春秋·季冬》中记载:“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此处“偏伯”即指边远地区的治理者,暗含对其德行的认可。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及“偏伯”可引申为“偏袒、偏爱”,认为“伯”代指一方势力,整体表达偏向某一方的态度。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读。
若需深入研究,建议参考《吕氏春秋》《汉典》等古籍或权威辞书,以区分古代本义与现代引申义。
《偏伯》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偏袒恩宠的人。
按照汉字的结构,可以将《偏伯》拆分为“亻”(人偏旁)和“白”(白字部)两个部分。
它的笔画数为11画。具体的笔画数为:亻(2画)+白(5画)+偏(4画)。
《偏伯》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左传》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一个有恩宠的人偏袒的情况。
《偏伯》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偏伯」。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按照当时的写法,《偏伯》可以写作“貵伯”。
1. 他是国王的偏伯,受到特殊的宠爱和信任。
2. 那个官员明显地对自己的亲戚偏伯,完全忽视其他人的权益。
《偏伯》的一些相关词语有:
1. 偏袒:对某一方偏好或偏向。
2. 偏护:对某一方给予不公平的偏袒。
3. 恩宠:对某个人特别宠爱和关心。
近义词有:
1. 宠儿:受到特别宠爱的人。
2. 爱将:受到特别宠信的将领。
3. 钦点:特别委派或推荐的人选。
反义词有:
1. 公正:公平、公正待人。
2. 中立:不偏不倚的态度、立场。
3. 公平:公正、公平对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