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伯的意思、偏伯的详细解释
偏伯的解释
边远地方的长官。《吕氏春秋·季冬》:“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
词语分解
- 偏的解释 偏 ā 歪,不在中间:偏斜。偏离。偏旁。偏僻。偏远。偏锋(.书法上指用毛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泛指做文章从侧面着手的方法)。不偏不倚。 不全面,不正确:偏爱。偏见。偏激。偏狭。偏执。偏废。偏颇。偏听偏
- 伯的解释 伯 ó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亲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伯。世伯。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
专业解析
“偏伯”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典籍中,其含义与现代常用词汇有较大差异。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偏伯”由“偏”和“伯”两个语素构成:
- 偏: 本义指不正、倾斜,引申为次要的、非正统的、边远的、局部的。
- 伯: 本义指兄弟排行中的老大,引申为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也泛指一方之长、首领、诸侯。
“偏伯”合起来,其核心含义是指:
- 非正统的诸侯或地方首领: 指那些并非由天子正式册封、或地处偏远、势力相对较小、地位次于正统大诸侯的地方统治者或首领。他们可能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在名义上或实际上依附于更大的政治实体(如周天子或强大的霸主)。
- 次要的霸主或领袖: 在特定语境下,也可指在某个区域内或某一方面具有影响力,但并非天下共主或最强霸主的领袖人物。
二、 文献例证与用法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用例不多,但意义明确:
- 《左传·庄公十六年》: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十六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僖王。僖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晋武公。……初,晋武公伐夷,执夷诡诸。……周襄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且告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说。晋于是乎作州兵。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此段背景复杂,但其中涉及晋国从“偏伯”(曲沃伯)到正式诸侯的转变过程。曲沃系作为晋国小宗,长期与大宗争位,虽实力强大,但在未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晋侯之前,其首领(如曲沃武公)可视为“偏伯”。)
- 《韩非子·说疑》: “若夫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赵衰、范蠡、大夫种、逢同、华登,此十五人者为其臣也,皆夙兴夜寐,卑身贱体,竦心白意,明刑辟、治官职以事其君,进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劳……此谓‘霸王之佐’也。…… 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故曰:有臣而弑其君者,吾未闻也;有子而弑其父者,吾未闻也。……故周记曰:‘无尊妾而卑妻,无孽適子而尊小枝,无尊嬖臣而匹上卿,无尊大臣以拟其主也。’四拟者破,则上无意、下无怪也;四拟不破,则陨身灭国矣。…… 故曰:孽有拟適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此四者,国之所危也。故曰:内宠并后,外宠贰政,枝子配適,大臣拟主,乱之道也。故《周记》曰:‘无尊妾而卑妻,无孽適子而尊小枝,无尊嬖臣而匹上卿,无尊大臣以拟其主也。’四拟者破,则上无意、下无怪也;四拟不破,则陨身灭国矣。” (韩非子在论述臣子类型时,虽未直接定义“偏伯”,但其对地方势力坐大、僭越礼制的批判,有助于理解“偏伯”作为非正统、潜在威胁的地方首领的含义。)
三、 总结
“偏伯”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先秦时期那些非由天子正式册封(或虽受封但地位相对次要)、地处相对偏远、势力范围有限、依附于中央王朝或强大霸主的地方统治者或首领。它强调其地位的非正统性、次要性和区域性。随着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郡县制的推行,这类半独立的地方势力逐渐消失,该词也随之罕用。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权威工具书释义基础)
- 《辞源》 (提供词源及古义解释)
- 《左传》 (提供早期文献用例及历史背景)
- 《韩非子》 (提供相关时代的思想背景及对地方势力的论述)
请注意,由于“偏伯”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理解其含义需紧密结合古代历史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偏伯”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偏伯”指边远地方的长官,属于古代汉语词汇。该词由“偏”(边远、不正)和“伯”(古代官职或家族长辈)组合而成,强调对偏远地区的管辖职能。
引证与出处
《吕氏春秋·季冬》中记载:“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此处“偏伯”即指边远地区的治理者,暗含对其德行的认可。
字义分解
- 偏(piān):意为“边远”“不居中”,引申为“非中心地区”或“辅助职位”。
- 伯(bó):原指家族长辈或官职(如“方伯”为古代诸侯领袖),此处代指地方长官。
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及“偏伯”可引申为“偏袒、偏爱”,认为“伯”代指一方势力,整体表达偏向某一方的态度。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读。
建议
若需深入研究,建议参考《吕氏春秋》《汉典》等古籍或权威辞书,以区分古代本义与现代引申义。
别人正在浏览...
败物鲍方鞞靫僝偢颤抖超短波枨触呈显翠幄雕瘁恶补肥脯根值乖张鬼朴固麻鼓音合火虹舸后表黄蔷薇佳良将作少府机辨劫打丌官及溺呼船羁锁九儒十匄赍助看落朗笛离婚流动论量论辟路岐人旅逸昧鄙眉连乞浆得酒情不可却漆书缺三短四肉脯稍房实坯坯石乳时世装师田数字锁碎沓来调鼎手痛痒土霉素现世现报掀舞笑乐院本心不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