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敵樓與大盾。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釋争》:“是故君子之求勝也,以推讓為利鋭,以自修為棚櫓。”參見“ 棚閣 ”。
“棚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棚橹(péng lǔ) 指古代防禦工事中的兩種設施: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劉劭的《人物志·釋争》:“君子之求勝也,以推讓為利銳,以自修為棚橹。”
此處以“棚橹”比喻自我修養如同防禦工事,強調謙讓與修身的重要性。
需注意與“蓬廬”(簡陋房屋)、“樯橹”(船桅與船槳)等詞區分。部分網絡釋義(如“粗俗荒唐”)可能存在誤讀,建議以權威典籍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人物志》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棚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種用來扛起物品、起重的器械。
《棚橹》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和木字旁,組成木木。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棚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期的民間使用的一種器械就是用來提攜重物的棚橹。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成為了一般物體扛起的意象,進而衍生出了現代意義上的承載物品的工具。
《棚橹》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棚橹」。
古代的漢字有許多不同的字形,「棚橹」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對于「棚橹」,沒有出現過與現代寫法截然不同的古漢字形式。
1. 他用棚橹輕松地提起了那個沉重的箱子。
2. 這種古老的棚橹是村民們的重要工具。
1. 棚架:用于搭建棚子的支撐架。
2. 棚戶:住在簡陋棚屋中的人。
1. 扛擔:指人用肩膀扛起重物。
2. 手推車:一種用手推動的用來搬運物品的車輛。
1. 輕便:相對于重物而言,表示無重量或比較輕。
2. 稱重:利用秤量度物體重量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