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民的意思、濟民的詳細解釋
濟民的解釋
語出《書·武成》:“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 毛 傳:“神庶幾助我渡民危害,無為神羞辱。”後因以“濟民”謂救助百姓。 晉 葛洪 《抱樸子·備阙》:“責其體而論細禮,則匠世濟民之勳不著矣。” 元 許衡 《訓子》詩:“身居畎畝思緻君,身在朝廷思濟民。”
詞語分解
- 濟的解釋 濟 (濟) ì 渡,過河:同舟共濟。 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濟世。救濟。赈濟。周濟。接濟。 補益:無濟于事。 濟 (濟) ǐ 〔濟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國河南省,流經山東省入渤海。 (濟) 筆畫數:;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網絡擴展解釋
“濟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 出處:源自《尚書·武成》篇:“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毛傳注解稱“神庶幾助我渡民危害,無為神羞辱”。
- 核心含義:指“救助百姓”或“幫助民衆渡過危難”,強調通過行動或政策改善民生。例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備阙》中提到“匠世濟民之勳”,元代許衡的《訓子》詩中也提到“身在朝廷思濟民”。
二、結構與發音
- 發音:拼音為jì mín(“濟”讀第四聲,“民”讀第二聲)。
- 字形結構:
- “濟”為左右結構,本義為渡河,引申為救助(如“救濟”“周濟”);
- “民”為獨體結構,指百姓或特定群體(如“農民”“藏民”)。
三、曆史與文學用例
- 古代文獻:除《尚書》外,《抱樸子》等典籍多次引用,強調士人應以濟民為己任。
- 詩詞引用:元代許衡的“身居畎畝思緻君,身在朝廷思濟民”體現了儒家“濟世安民”的理念。
四、現代應用
- 現代語境:多用于表達政府或個人的公益行為,例如“扶貧濟民”“濟民政策”。
- 網絡解釋:部分資料将“濟民”簡化為“救助百姓”的同義詞,但需注意其古典語義的莊重性。
五、關聯擴展
總結來看,“濟民”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社會責任與道德實踐的重視,詞義從古至今保持高度一緻性,多用于強調對民衆福祉的關懷與行動。
網絡擴展解釋二
濟民
濟民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救助人民,幫助人民。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濟”和“民”。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濟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8;民的部首是白,筆畫數為5。
來源
濟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一篇中,意指救助困苦百姓,使人民得到幫助和關懷。這個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廣泛應用,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互助、公益事業和關愛他人的價值觀。
繁體
在繁體中文中,濟民的寫法為「濟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濟的寫法為「脊」,民的寫法為「住」。這種寫法在古代用于表示救濟民衆的義務。
例句
1.他長期從事慈善事業,緻力于濟民救貧。
2.政府制定了許多政策來濟民救困。
組詞
濟民救助、濟民扶貧、濟民事業
近義詞
救助、幫助、資助
反義詞
傷害、虐待、罪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