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偏安一隅的意思、偏安一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偏安一隅的解释

偏安:偷安;隅:角落。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偏安一隅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和贬义倾向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统治者或政权在丧失大片领土后,苟且偷安于残余的小块地区,不思进取收复失地。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分解

    • 偏安: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地区后,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
    • 一隅:一个角落,比喻狭小、偏僻的地区。

      《汉语大词典》释义:“谓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2. 引申含义

    强调被动退守、消极维持现状的态度,暗含对统治者无志收复山河的批判。常用于描述分裂时期的地方政权(如东晋、南宋)偏居南方的情形。


二、历史典故与用法

此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王业不偏安。” 诸葛亮以此劝诫刘备不可满足于割据蜀地,而应北伐中原。后世多以此词形容政权丧失进取心,例如: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终致国势日衰。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也借指机构或个人在困难时局中消极自保。”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2. 《辞源》(第三版):

    “旧指帝王不能统治全国,苟安于一方。后泛指在困境中消极退守,不求振兴。”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四、使用场景与感情色彩


“偏安一隅”深刻反映了中国历史中对政权割据、消极自保现象的批判,其语义历经千年仍具现实警示意义。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权威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相关语言学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偏安一隅”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释义
指在残存的狭小领土上苟且偷安,不求进取。含贬义,多用于形容封建王朝或势力失去统治全国的能力后,仅满足于占据某个角落维持现状。

二、词源与出处

  1. 核心概念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处“偏安”指蜀汉政权不满足于割据一方。
  2. 成语定型:清代钱彩《说岳全传》第47回明确使用该词:“得以偏安一隅。”

三、用法与示例

四、相关词汇

五、延伸理解
该成语不仅用于历史语境,现代也可比喻个人或团体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需结合语境判断褒贬)。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说岳全传》《三国志》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坐待毙傲然屹立辩雕蔽甲称帝乘凉雠愤抽脚淳淡大气圈凤字牌狗咬耗子关提官赀谷谷归墟古泽海洋岛恒牙后死花萼回程叫阍矫擅嘉贞尽致酒风兰掖劳嘈老父台楞头青两肩荷口莲雾沥胆礼券刘项龙胡之痛论刑盲风怪雨貌合神离矛弧茂年梅花仙乞师群岛柔翰襦带删节本生死文字食肠水方倏易娑婆世界俗士宿衞洮砚頽伤香檀纤芒淅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