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jade weared by baron]∶貴族身上所佩戴的玉器
(2) [wear jade article]∶佩戴玉器
(1).古代系于衣帶用作裝飾的玉。《禮記·玉藻》:“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左傳·哀公二年》:“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 叔儀 乞糧於 魯 人,歌佩玉而呼庚癸。” 唐 劉長卿 《遊四窗》詩:“長笑天地寬,仙風吹佩玉。”
(2).佩帶玉飾。《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文獻》:“﹝ 劉文正 ﹞真有冠冕佩玉之風。”
(1).用作佩飾之玉。《大戴禮記·保傅》:“下車以珮玉為度。” 唐 白居易 《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詩:“蹇步何堪鳴珮玉,衰容不稱著朝衣。” 金 元好問 《範文正公真贊》:“朱衣玄冠,珮玉舒徐。”
(2).佩挂玉飾。 宋 張元幹 《沁園春·夢與道人對歌》詞:“任紆朱拖紫,圍金珮玉,青錢流地,白璧如坻。”《群音類選·扊扅記·夢回紀怨》:“無心翻貝葉,有夢逐桃花,珮玉衣霞,女菩薩從天下。”
(3).借指百官。 宋 陸遊 《立春前四日謝雪方拜天慶庭中雪複作》詩:“珮玉珊珊謁衆真,竟煩一雪慰疲民。”
“佩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古代文獻及現代解釋,其核心意義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佩飾的玉器
指古代貴族或君子系于衣帶上的裝飾性玉器,如玉環、玉佩等。這類玉器不僅是身份象征,也體現禮儀規範()。例如《禮記·玉藻》提到“君子必佩玉”,強調玉飾與禮儀的關聯。
佩戴玉器的行為
指在身上佩戴玉飾的動作或習俗。如《左傳》中“佩玉不敢愛”,表達對玉器的珍視()。
品德與修養的體現
古人認為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佩玉不僅是裝飾,更是以玉德規範言行,如“君子佩玉”即強調内在修養()。
吉祥與辟邪的寓意
民間視玉為鎮魔辟邪之物,尤其在女子裝飾中常見,如翡翠、瑪瑙等佩玉象征平安美好()。
借指百官
在《毛詩》《大戴禮記》等文獻中,“佩玉”代指士大夫階層,如“珮玉珊珊谒衆真”暗喻官員儀态()。
詩詞中的意象
如《詩經·鄭風》中“佩玉瓊琚”描繪女子佩戴美玉的優雅形象,成為古典文學中常見的審美符號()。
“佩”字本義為系于衣帶的裝飾品(從“人、凡、巾”會意),而“玉”象征珍貴,二字結合凸顯玉飾的禮儀性與尊貴地位()。
若需更詳細的文獻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禮記》《說文解字》等經典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