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刘宝楠 正义:“匏瓜以不食,得繫滞一处。”后以“匏繫”谓羁滞。 唐 李商隐 《为大夫安平公华州进贺皇躬痊复物状》:“心但葵倾,跡犹匏繫,伏蒲之覲謁未果,献芹之诚恳空深。” 宋 秦观 《庆禅师塔铭》:“出家儿当寻师访道,求脱生死,若匏繫一方,乃土偶人耳。” 清 李渔 《蜃中楼·运宝》:“敝友匏繫宦途,亲迎礼缺。”
(2).喻不为时用;赋闲。 宋 苏辙 《思归》诗之一:“匏繫虽非愿,蠖屈当有竢。”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昌符》:“后为御史劾奏,以为轻薄……謫去,匏繫终身。”
(3).喻指无用之物。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臆论·五福》:“今有人寿至八6*九十过百者,人视之则羡为神仙,为人瑞,己视之则为匏繫,为赘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匏系汉语 快速查询。
“匏系”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与出处
该词出自《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字面意为“匏瓜被悬挂而不被食用”,孔子以此比喻自己不愿像无用的匏瓜一样被闲置。
引申含义
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了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反映了古代士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以及对被社会认可、发挥作用的渴望。
需注意,“匏”本身指一种葫芦科植物(可制瓢或乐器),但“匏系”的语义重点在于其象征性,而非具体植物属性。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学术讨论中。
《匏系》是一个中文词语,其意思为“匏+系”,指的是匏瓜的纤维,用来编织成绳索。
《匏系》的部首是匚,匏系的总笔画数为8。
《匏系》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将匏瓜的纤维制作成绳索,用于系绑物品。因此,匏系意指用匏瓜纤维制作的绳索。
在繁体字中,匏系的写法为「匏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变化。匏系在古汉字中的写法为「匏繋」。
1. 他用匏系将木材绑起来,以免掉落。
2. 农民利用匏系牵引牛马进行耕作,效率更高。
组词:匏繫、系绳、绳索
近义词:绳索、索绳
反义词:断绳、解绳
矮矬奥主背若芒刺才气无双灿日出禄除陌大茶壶笃学好古纷营宫市公有制经济狗附沟堰关令贵彩国脉海寓汗流浃踵黄陈霍亨索伦家族坚完交攀娇颦疾瘼经帷九牛一毫浚渠康彊克肤扣弦捆子乐调菱角门洞迷倦木条南岳宁哥拟奏弄鬼掉猴盘郢飘尘被褐黔桂铁路癯羸人表实实在在树桄水蚀蜀犬吠日宿知堂饭滔朗天电填格子退思罔浪晚婚无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