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帖。指名家法書的拓本或印本。 宋 陸遊 《南唐書·後妃諸王傳·黃氏》:“ 元宗 、 後主 俱善書法……購藏 鐘 王 以來墨帖至多。”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廬陵蕭氏本》:“右先伯父 太博 作邑 和州 之 倉山 ,得墨帖于丞相 兗國 劉公 。”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三》:“大凡學古人書,當觀真蹟,方得其運筆之一二,墨帖無為也。”
“墨帖”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主要用于書法領域,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墨帖指名家書法作品的拓本或印本,即通過拓印或印刷方式複制的古代書法家真迹,常用于臨摹學習或收藏。核心功能是保存和傳播書法藝術。
宋代記載
宋代陸遊在《南唐書》中提到,南唐元宗、後主曾大量收藏鐘繇、王羲之等名家的墨帖。
曹士冕《法帖譜系》記載其伯父在安徽和州任職時,從丞相劉公處獲得墨帖,說明當時墨帖在文人階層中的流通。
明代觀點
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強調學習書法應觀摩真迹,認為墨帖無法完全體現運筆細節,反映了墨帖作為學習工具的局限性。
如今,“墨帖”一詞仍用于指代書法範本,但更多以高清印刷品或數字化形式存在,延續了傳播書法經典的功能。
墨帖是指用研墨寫成的字帖或練習紙張,用于書法練習或字迹展示。
墨帖的部首拆分為“黑”和“巾”,其中“黑”是指黑色或墨汁,“巾”是指布帛。筆畫分為12畫。
墨帖一詞最早出現在《五經正義·卷四十三·詩·啜羹歌辭》中,用作書法練習之意。在繁體字中,墨帖的字形為「墨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墨帖」為例,字形更加古拙,書寫筆畫更有力度和節奏感。
他拿出一張墨帖,展示他精湛的書法技藝。
墨迹、墨汁、帖子、練習、書法
字帖、書法帖、書法練習紙
字畫、隨筆、臨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