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結隊而行。2.種種事迹。
1.結隊而行。《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木牛流馬” 裴松之 注引《諸葛亮集》:“特行者數十裡,羣行者二十裡也。”
2.種種事迹。 明 宋濂 《故處州路慶元縣儒學教谕張公墓志銘》:“公之子 端臣 ,件繫羣行為狀,來 金華 山居,請 濂 為之銘。”
“羣行”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現多寫作“群行”。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結隊而行
指多人或動物集體行動的狀态。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記載木牛流馬的使用場景時提到“羣行者二十裡也”,說明集體行進時的效率差異()。
種種事迹
引申為對人物生平或事件的綜合描述。明代宋濂在《故處州路慶元縣儒學教谕張公墓志銘》中用“羣行為狀”概括墓主生平的重要事迹()。
補充說明:
羣行(qún x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羣”和“行”兩個部分組成。
“羣”是一個由羊旁和君字旁構成的漢字。羊旁表示與羊有關的意思,而君字旁則表示與君主有關的意思。合在一起,表示群體或團體。
“行”是一個由彳字旁和行字旁構成的漢字。彳字旁表示行走的意思,而行字旁表示行動或行為的意思。合在一起,表示一群人一起行走或進行某種行動。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寫法,古時候的漢字寫成“羣行”而非現在的“群行”,這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變體。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了這個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羣”字寫作“羣”,即在羊旁下方增加了一個點。而“行”字寫作“巠”,即行字旁的橫畫拉長,形成橫折的形狀。
1. 人們羣行在街上遊行慶祝節日。
2. 這個組織的成員平時常常羣行在一起開會讨論問題。
1. 羣體(qún tǐ):指由一群人或事物組成的集體。
2. 羣衆(qún zhòng):指廣大的群衆,特指人民群衆。
3. 羣居(qún jū):指很多人或動物聚集在一起居住。
1. 衆多(zhòng duō):指數量衆多,形容人或事物的數量多。
2. 集體(jí tǐ):指由多個人或事物組成的整體。
個體(gè tǐ):與“羣行”相對,指個别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