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囯 安置城中老弱病殘男子的機構。 清 謝介鶴 《金陵癸甲紀事略》:“ 周才太 僞巡查,性不好殺。見老而無依者,輒憐之,請於賊,議立‘牌尾館’,使殘廢者守館,老病使掃街道,拾字紙,亦不打仗。” 牟安世 《太平天囯》第三章第二節:“男館又分為‘牌面館’與‘牌尾館’;城中凡男子十六歲至五十歲,謂之牌面,馀為牌尾。”亦省稱“ 牌尾 ”。 清 馬壽齡 《金陵癸甲新樂府·牌尾館》:“不文不武窮無歸,賴有牌尾猶可依,老弱廢疾并一館,二十五人數剛滿。”
“牌尾館”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言演變來理解:
根據,該詞指太平天國政權設立的專門安置老弱病殘男子的機構:
顯示該詞衍生為成語,含義發生轉變:
兩種含義的差異源于語境變化:前者是特定曆史名詞,後者是語言使用中的比喻擴展。研究相關文獻時需注意區分具體語境,例如涉及太平天國制度時需參考《金陵癸甲紀事略》等清代史料。
牌尾館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種供遊客或路過的人休息、餐飲的場所。通常常設在路邊或交通要道上,為路人提供休息和飲食的地方。
牌尾館的拆分部首是⺮、殳、香,總共有12個筆畫。
牌尾館一詞源于古代中國,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在古代,人們常在路邊設置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供行人驿馬休息,解渴取消。這些地方常标示為“牌尾”或“草庵”。牌尾館通常由一座房屋和一塊放在門上的木牌組成。
在繁體字中,牌尾館的寫法為「牌尾館」。
在古代漢字中,牌尾館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牌”字的古代寫法為「卑支」或「卑未」;“尾”字的古代寫法為「尾巴」或「尾未」;“館”字的古代寫法為「庾」。這些古代字體的變化顯示了漢字的演變。
1. 走了好幾個小時,終于見到路邊的牌尾館了,我們可以稍作休息。
2. 在旅途中遇到一家牌尾館,我們便進去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
1. 飯館
2. 食堂
3. 快餐店
4. 咖啡館
5. 酒店
1. 茶樓
2. 餐廳
3. 飲食店
4. 食館
5. 休閑店
1. 離開
2. 行進
3. 繼續前行
4. 前進
5. 出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