伧父的意思、伧父的詳細解釋
伧父的解釋
晉 南北朝 時,南人譏北人粗鄙,蔑稱之為“傖父”。《晉書·文苑傳·左思》:“初, 陸機 入 洛 ,欲為此賦,聞 思 作之,撫掌而笑,與弟 雲 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昨有一傖父來寄亭中,有尊貴客,權移之。”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九:“ 南朝 謂北人曰‘傖父’,或謂之‘虜父’。” 清 吳偉業 《送周子俶張青琱往河南學使者幕》詩之三:“二 陸 來 江 左,三 張 入 洛 中……傖父休輕笑,吳儂雅自雄。”後用以泛指粗俗、鄙賤之人,猶言村夫。 元 劉敏中 《黑漆弩·村居遣興》曲之一:“長巾闊領深村住,不識我喚作傖父。”《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傖父何知風雅緣,貪看古蹟隻因錢。” 清 顧炎武 《與黃太沖書》:“離羣索居,幾同傖父,年逾六十,迄無所成。”
詞語分解
- 伧的解釋 伧 (傖) ā 古代譏人粗俗,鄙賤:伧俗,伧荒。伧夫。 伧 (傖) 〔寒伧〕見“ (傖)寒”。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父的解釋 父 ù 爸爸,母親的丈夫:父母。父輩。父子。父兄。 對男性長輩的稱呼:父老(一國或一鄉的長者,亦指古代鄉裡中管理公共事物的人)。伯父。舅父。 女子母 父 ǔ 老年人:田父。漁父。 同“甫”①。 女子
網絡擴展解釋
“伧父”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地域歧視和文化貶義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文獻資料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伧父(拼音:cāng fǔ),原指晉南北朝時期南方人對北方人的蔑稱,意為粗鄙、村野之人,後演變為對缺乏教養或身份低微者的泛稱,類似“鄉下佬”“村夫”。
二、詞源與演變
-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世說新語》等文獻。魏晉時期南北文化差異顯著,南方士族常以“伧父”譏諷北方人粗俗(如陸機嘲笑左思作《三都賦》一事)。
例句:
“此間有伧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
——《晉書·左思傳》
-
詞義擴展
宋代以後,“伧父”逐漸脫離地域指向,泛指粗樸、鄙賤之人,甚至成為文人自嘲的謙辭。
例句:
“重來京國多時住,恰做了白發伧父。”
——馮子振《鹦鹉曲·故園歸計》
三、用法與語境
- 貶義用法:多用于嘲諷他人舉止粗俗或身份低微(如《聊齋志異》中“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藥石”)。
- 自嘲用法:文人以“伧父”表達落魄或鄉居時的謙遜(如張元幹自稱“老境一伧父”)。
四、相關詞彙
五、語音與結構
- 拼音:cāng fǔ(“伧”舊讀亦作chen,現代以cāng為标準)。
- 結構:複合詞,“伧”表粗俗,“父”為對成年男子的通稱。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伧父”不僅反映了古代地域文化沖突,也體現了語言在曆史中的動态演變。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世說新語》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伧父,這個詞的意思
伧父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男人行為不端、庸俗不堪、不負責任的父親。他可能會對兒女不負責任,缺乏正确的父愛與照顧,表現出一種不負責任的态度。這個詞常用來批評那些對待子女不負責任的父親,或者形容那些缺乏父愛的男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伧父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部首是“亻”和“父”,部首“亻”來自”人“,表示與人相關。部首“父”表示父親,用來指代父親。整個詞共有5個筆劃,其中“亻”有2個筆劃,而“父”有3個筆劃。
來源和繁體
伧父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清楚。然而,可以看出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用。與之類似的表達方式可能更常見,如“不負責任的父親”或“不稱職的父親”。在繁體字中,伧父可以寫作「簹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伧父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由于這個詞并不常見,所以在古代的文字中,并沒有找到準确的古漢字寫法。
例句
1. 我爸爸總是不管不顧,真是個伧父。
2. 那個伧父從不對他的孩子負責。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伧父沒有常見的組詞方式,因為它通常用作獨立的詞語表達。
近義詞:不負責任的父親、不稱職的父親。
反義詞:負責任的父親、盡職的父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