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體名。《隋書·經籍志一》:“ 漢 時以六體教學童,有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鳥,并藁書、楷書、懸針、垂露、飛白等二十餘種之勢,皆出於上六書,因事生變也。”
藁書是中國古代書法發展中的一種特殊書體,其含義和地位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變化,以下是綜合文獻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曆史地位
藁書最初是一種獨立的書體,與隸書、行書、草書等并列存在。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漢代教學童的“六體”中包含古文、篆書、隸書等,同時提到藁書作為衍生書體之一。它産生于字體尚未成熟的階段,通過簡化筆畫、加快書寫速度而形成,具有“快寫體”的特點。
與草書的關系辨析
唐代以前的草書特指章草,而藁書則是章草形成前的過渡性書體。部分文獻(如網絡資料)将藁書稱為“草書的别稱”,但更權威的研究表明,兩者在曆史時序和書寫特征上存在差異:藁書更強調實用性簡化,草書則逐漸發展出藝術規範性。
演變與消亡
隨着楷書、行書等字體的成熟,藁書因功能被替代而逐漸退出日常使用。其簡化書寫的特點雖影響了後世草書的發展,但作為一種獨立書體,藁書在唐代以後已鮮少被提及。
藁書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重要過渡書體,兼具實用性與創造性。需注意區分其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狹義指漢代快寫體,廣義可能被泛化為草書代稱。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隋書》原文或書法史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