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索隱行怪 ”。謂探索隱晦的哲理,故作怪異的行為。《禮記·中庸》:“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朱熹 集注:“素,按《漢書》當作‘索’,蓋字之誤也。索隱行怪,言深求隱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一說,素當見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二。
“素隱行怪”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經典出處
源自《禮記·中庸》:“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後《漢書·藝文志》引孔子語:“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此處“素”寫作“索”,朱熹等學者認為“素”是“索”的誤寫。
含義争議
該成語強調對“故作高深或怪異以博名聲”的否定态度,反映了儒家倡導的務實與中正思想。使用時需結合語境,注意其隱含的批判性。
《素隱行怪》是一個成語,意思指事物或行為不平凡、不同尋常。它描述的是某人或某事,平時看似普通無奇,但實際上具有特别的才能或品質,突顯出其與衆不同之處。
《素隱行怪》的四個字分别為「素」、「隱」、「行」和「怪」。
「素」的部首是「糸」,總筆畫數為10。
「隱」的部首是「阜」,總筆畫數為11。
「行」的部首是「彳」,總筆畫數為6。
「怪」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8。
《素隱行怪》這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典故和民間故事。它出自《太平禦覽》一書,以描述出衆卻不被人所知的人才和事迹。
在繁體字中,「素隱行怪」的寫法為「素隱行怪」。
在古代寫法中,「隱」字的寫法稍有不同,為「隱」。其它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他在普通的外表下隱藏着一顆素隱行怪的心。
2. 這個藝術家的作品總是帶着一些素隱行怪的特質。
3. 她的才華在朋友們中還是素隱行怪,等大家發現時都很驚訝。
素才、隱士、行家、怪才
平凡出衆、不尋常
平庸普通、平淡無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