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牍的意思、讓牍的詳細解釋
讓牍的解釋
即讓表。 宋 王珪 《吳奎免恩命第二劄子不允诏》:“蓋稽衆之雋名,豈絫資于大任,何繼騰于讓牘,欲深避于寵途。”參見“ 讓表 ”。
詞語分解
- 讓的解釋 讓 (讓) à 不争,盡(媙 )着旁人:讓步。讓位。謙讓。 請:讓茶。 許,使:不讓他來。 任憑:讓他鬧去。 被:讓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價,把東西給人:出讓。轉(僴 )讓。 閃避:讓開。當仁不讓。 責
- 牍的解釋 牍 (牘) ú 古代寫字用的木片:文牍(公文)。尺牍(書信)。案牍。 古代樂器名。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讓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 讓牍(拼音:ràng dú)指“讓表”,即古代臣子向君主呈遞的辭讓官職或封賞的文書。例如宋代王珪在《吳奎免恩命第二劄子不允诏》中曾用此詞,表示對任命或恩賜的推辭。
2.構詞解析
- 讓:辭讓、謙讓,體現古代禮儀中的謙遜态度。
- 牍:原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後泛指文書、公文。此處特指正式呈遞的奏表類文書。
3.曆史用例
- 宋代文獻中可見相關記載,如王珪诏書提到“何繼騰于讓牍,欲深避于寵途”,表明官員通過“讓牍”表達不願接受升遷或恩寵的立場。
4.關聯詞語
- 讓表:與“讓牍”同義,均指辭讓的奏章,屬于古代官場文書中的特定類型。
5.現代使用
-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讓表”的具體形式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宋史》或相關典章制度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讓牍》的意思
《讓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讓對方寫下某種文書或記錄,表明同意或接受。在皇宮或官府中,讓牍是一種常見的文書交流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讓牍》的拆分部首為讠(讠)和牛(牜),拼音為rǎng dú。它的總共14個筆畫。
來源
《讓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大司馬》一書中。在古代中國,讓牍是以寫信或寫文書的形式來表達意見、請求或命令的一種方式。
繁體
《讓牍》的繁體字為「讓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讓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讓字的寫法為「賤文丨讠反」,而牍字的寫法為「賣中友牛」。
例句
1. 他向對方發出讓牍,表示接受對方的建議。
2. 王朝中的皇帝經常通過讓牍與官員們交流。
組詞
讓牍書、讓牍文、讓牍者
近義詞
讓書、讓狀、讓函
反義詞
請牍、拒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