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家戰術用語。指行軍布陣表面所顯示的意圖。語出《孫子·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杜牧 注:“《傳》曰:‘鷙鳥将擊,必藏其形。’如 匈奴 示羸弱於 漢 使之義也…… 韓信 盛兵 臨晉 而渡於 夏陽 ,此乃示以近形而遠襲敵也。”《通典·兵六》:“示形在彼,而攻於此。 春秋 時 越 伐 吳 , 吳子 禦於 笠澤 ,夾水而陳。 越 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譟而進。 吳 師分以禦之。 越 以三軍潛涉,當 吳 中軍而鼓之。 吳 師大亂,遂敗之。” 清 曾國藩 《羅忠節公神道碑銘》:“公軍渡 湖 漢 而西。至則示形 杭口 而暗進 鼇嶺 。” 劉6*伯6*承 《回顧長征》:“這次, 毛6*主6*席 又成功地運用了聲東擊西的靈活戰術,示形于 貴陽 之東,造成敵人的過失,我軍得以争取時機突然西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示形漢語 快速查詢。
“示形”是古代軍事戰術術語,指通過虛假或誤導性的表象迷惑敵人,隱藏真實意圖。以下是詳細解析:
“示”即展示,“形”指外在表象。該詞強調通過僞裝行動擾亂敵方判斷,屬于兵法“詭道”的核心策略。例如《孫子·計》所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即有能力作戰卻僞裝成無能力,計劃進攻卻佯裝退守。
經典案例
韓信在“臨晉之戰”中,表面上在臨晉集結重兵,實則從夏陽渡河突襲,正是“示近形而遠襲”的典型應用。
實施原則
現代語境中,“示形”可引申為通過具體形象表達抽象概念(如用和平鴿象征和平),但此用法屬于非軍事領域的擴展。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孫子兵法》原始文獻及曆史戰例,核心定義源自軍事領域。
示形(shì xíng)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豐富的意義。下面将分别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進行說明。
示形這個詞由示和形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示的拆分部首為示,筆畫數為5;形的拆分部首為彡,筆畫數為3。
示形一詞的來源十分有趣。示源自古代象形文字,代表了手指指示的意思;形則為人的輪廓,表現出物體的形态。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意味着通過手勢、姿态等手段來展示或指示事物的形态。
在繁體字中,示形的書寫為「示形」。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所變化。示的古代漢字寫作「示」,形的古代漢字寫作「」。
示形一詞在現代漢語中通常用來形容通過肢體語言或物體展示某種形狀或模樣。
例句1:他通過手勢示形,讓我們明白了他的意思。
例句2:這幅畫通過鮮明的色彩和神奇的構圖來示形。
組詞:示意、形态、形象。
近義詞:分辨、辨識、表現。
反義詞:隱形、模糊、模糊不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