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蘇醒。昏迷後又醒過來。 老舍 《趕集·柳家大院》:“他進來了,掐她的人中,用草紙熏;其實他知道她已緩醒過來,故意的懲治她。”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十二段:“趕她經過注射強心劑,忽忽悠悠緩醒過來,她正躺在醫務所裡,眼上包着紗布,凡是傷處都綁好了。”
“緩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生理恢複
指從昏迷、失去知覺或深度睡眠中逐漸蘇醒的過程。例如:“他昏倒後,經過急救才緩醒過來。”。這一用法在方言中較為常見,尤其在北方地區,常描述因傷病或疲勞導緻的短暫意識喪失後的恢複狀态。
比喻意義
引申為從困惑、迷茫中逐漸清醒或領悟真相。例如:“經曆挫折後,他終于緩醒過來,明白了問題所在。”。
詞源與構成
“緩”意為緩慢、延遲,“醒”指清醒,組合後強調“逐漸恢複意識”的過程。部分文獻(如老舍、楊朔的作品)将其用于描述昏迷後的蘇醒場景。
方言特性
該詞在口語和方言中使用較多,尤其在描述身體狀态恢複時。例如:“蔫了的花,澆上水又緩過來了。”。
與“蘇醒”的區别
“緩醒”更強調恢複過程的漸進性,而“蘇醒”可指自然醒來或突然恢複意識,適用範圍更廣。
如需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文學著作或方言詞典。
緩醒是指從昏迷、沉睡或其他不清楚的狀态慢慢恢複到清醒狀态。它有時也用來形容從酒醉或迷糊狀态中逐漸清醒過來。
《緩醒》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纟(纟部)和酉(酉部)。
纟部分為“缐”(纟的繁體字),有三畫,在《康熙字典》中排第123位。
酉部分為“醟”(酉的繁體字),有十一畫,在《康熙字典》中排第332位。
《緩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爾雅·釋言》中有“緩,從巛,邊也;醒,從酉,酒已罷也。”的解釋。在古代,人們用飲酒來消愁解悶,當飲酒過量後,人們會漸漸清醒,于是就用“緩醒”來形容這個過程。
《緩醒》的繁體字是“緩醒”。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的古文寫法是“邗”(纟部)和“擽”(酉部),這是在篆書階段的寫法。
1. 昏迷的病人正在慢慢緩醒過來。
2. 喝醉了的朋友現在開始緩緩醒來。
1. 慢緩:意為行動、速度緩慢。
2. 醒目:意為非常明顯、特别引人注目。
3. 緩慢:意為行動、速度慢。
1. 漸醒:意為逐漸恢複清醒。
2. 清醒:意為頭腦完全清楚,沒有迷糊。
1. 昏沉:指意識不清、狀态迷糊。
2. 醉熏:指酒醉或迷迷糊糊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