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谓君王不听谏言。 汉 蔡邕 《明堂月令论》:“君人者昭而明之,稽而用之,耳无逆听,令无逆政;所以臻乎大顺,阴阳和,年穀丰,太平治。符瑞由此而至矣。”
“逆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nì tīng,其核心含义是“旧谓君王不听谏言”,即指古代君主不采纳臣子的劝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逆”(违背、不顺从)和“听”(听取)组成,字面意为“违背听取”,引申为君主拒绝接受忠告或建议。例如汉代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提到:“耳无逆听,令无逆政”,强调君主若避免“逆听”,才能实现政通人和。
出处与用法
延伸意义
虽原指君主行为,但现代语境中也可借喻任何上位者不采纳合理意见的状态,带有批评色彩。
相关词语
如“忠言逆耳”(指正直的劝告往往不易被接受),与“逆听”在语义上形成对比。
“逆听”是古代政治语境中的特定概念,强调统治者的封闭态度,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代典籍及相关注释。
《逆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汇,包含了丰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下面将对其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阐述。
《逆听》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辶(辶部)和口(口部)。辶部表示行走的意义,而口部表示口的形状。它总共有10画的笔顺。
《逆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管子》中的一句话:“当今之时,逆听多而贤者寡。”意思是在当时,愿意倾听反面意见的人较多,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却很少。
在繁体中文中,《逆听》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逆听》的"逆"字写作"逆"与现代一致,而"听"字写作"聽",额外加一个耳部份。这种写法强调了对耳朵的关注,更加突出了听的意义。
1. 他经常逆听他人的建议,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启示。
2. 她以逆听为特色,捕捉到了市场上被忽视的有价值的声音。
与《逆听》相关的词汇有:逆流、逆境、逆运、聆听、听众、听从等。
与《逆听》意义相近的词汇有:反听、逆耳、垂耳、倾耳等。
与《逆听》意义相反的词汇有:从听、顺听、听从、执听等。
柏府北司边畧璧门不愧惨劲柴燎苌弘化碧点叶刁头遁败掇转蠹蛀婀娜妩媚迩月防饷芳芷梵事吠舍風行電掣風筵富渥閤长轨法海凫合衷共济火坑贾帆箭矢浇慝嗟叹惊殒锦翰乱化路牌露台之産麦琪淋马陵之战破季度掊取轻淡敧器憩歇诠证群轻折轴三悊石太尉失笑淑身宋家香簑衣剔团圞徒水腕骨纬度地带性闻声相思五黄六月婺女相争谢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