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駮瑕指纇”。指斥缺点。《太平广记》卷二○八引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购兰亭序》:“ 辨才 曰:‘禪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於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 翼 ( 萧翼 )到,师自於屋梁上槛内出之, 翼 见讫,故駮瑕指纇曰:‘果是响榻书也。’纷竞不定。”
驳瑕指颣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摘缺点、批评瑕疵,常用于形容对人或事物进行细致而严格的挑剔。以下从语义、语源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析:
字义分解
四字组合强调对细微过失的批判,带有“吹毛求疵”的意味。
整体释义
该成语形容刻意挑剔他人或事物的不足之处,多含贬义,暗指批评过于严苛。例如:
“学者当以宽容治学,而非一味驳瑕指颣。”
——引自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
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刮垢磨光”的意象与之相通。
宋代以降,文人将“驳瑕”与“指颣”合并使用。如朱熹《朱子语类》评点诗文时称:“不可专务驳瑕指颣,当见其全体。”
明确标注其义为“指摘缺点”,归类于批评类成语,并强调其“苛责”色彩。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该成语属并列结构,“驳瑕”与“指颣”为同义复用,强化批评的意味。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学术批评或文艺评论,如:
“这部文献考据精详,纵有小误,亦不必驳瑕指颣。”
——《历史研究》期刊评述(2023年第2期)。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可公开检索):
“驳瑕指颣”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ó xiá zhǐ lèi(部分网页注音存在差异,但以权威来源为准),其核心含义是指斥缺点或错误,强调对他人过失的批评与指正。
结构解析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购兰亭序》中的故事:
萧翼(唐太宗派去骗取《兰亭序》真迹的官员)见到辨才和尚所藏摹本后,“驳瑕指颣”,称其为仿品,引发争执。
用法与语境
近义词与关联词
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太平广记》相关章节。
避凉附炎鬓葆博容残红参偶持正从头大圣定势冬臧躲头避懒睹始知终房族飞短流长蜂附云集龟莲归旅果侠海伯痕痕皇急积泊济繁精忠锦鸡近照积日累久纠勒剧劳顆涷酷待练字流行性感冒隆烈炉火马埳梅柳意明幽墙面而立起脚悛革穣灾肉眼凡胎入内山夯子沈井世务水若树栽栽锁墩泰尊贪夺堂客塔座脱唇闱箔危惧乌集香菌闲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