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鸟葬的意思、鸟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鸟葬的解释

置尸于野,任鸟啄食的一种葬礼。《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瘞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太平广记》卷四八二引《穷神秘苑·顿逊》:“﹝ 顿逊国 ﹞其俗,人死后鸟葬。将死,亲宾歌舞送于郭外。有鸟如鹅而色红,飞来万万,家人避之。鸟啄肉尽,乃去,即烧骨而沉海中也。” 明 马欢 《瀛涯胜览·暹罗》:“閒下人死,抬尸於郊外海边,放沙际,随有金色之鸟大如鹅者三五十数,飞集空中,下,将尸肉尽食飞去,餘骨家人号泣就弃海中而归,谓之鸟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鸟葬是中国古代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一种特殊丧葬形式,其核心特征是将逝者遗体置于特定场所供鸟类啄食。根据《中国丧葬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记载,这种葬俗最早可追溯至吐蕃时期,在藏语中称为"恰多尔",即"施鸟"之意,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

从汉语词源学角度分析,"鸟葬"属于偏正结构复合词,"鸟"指代执行葬仪的主体,"葬"表明行为属性。《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指出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文献《异域志》,形容"尸置高山,鸢鸟食尽乃止"的葬法。其核心文化内涵包含三重维度:

  1. 灵魂观:藏传佛教认为遗体被鹫鹰食尽象征灵魂顺利升天
  2. 生态观:体现游牧民族"取之自然,归于自然"的循环理念
  3. 伦理观:通过肉体施舍完成人生最后布施,符合《西藏度亡经》教义

现代人类学研究显示(《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当前主要存续于西藏那曲、昌都等地,需严格遵循喇嘛卜算时辰、选定天葬台等仪轨。该习俗于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国藏学出版社《天葬文化考述》权威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鸟葬”的词义解释,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定义

鸟葬是中国古代及部分地区的丧葬习俗,指将逝者遗体置于野外或高处,任由鸟类啄食,以实现灵魂升天的目的。

二、历史记载与地域分布

  1. 古籍记载
    《南史·夷貊传》提到扶南国存在水葬、火葬、土葬、鸟葬四种葬法,其中鸟葬为“弃之中野”;明代《瀛涯胜览》记载暹罗(今泰国)人将遗体放置海边,由金色大鸟啄食后投骨入海,称为鸟葬。

  2. 分布地区
    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南方、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西藏地区的天葬(将遗体肢解后供秃鹫食用)可视为鸟葬的演变形式。

三、文化内涵

四、消亡原因

随着小乘佛教在东南亚传播,鸟葬逐渐失去文化根基,最终消亡。

五、其他名称

亦称“弃葬”“野葬”,部分文献中将高空抛尸的“天葬”归为鸟葬分支。

提示:如需了解不同地区具体仪式差异,可参考《南史》《太平广记》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挨闹暗蒙蒙帮场颁犒悲愁垂涕秉赋不露声色忱辞承指虫出偢倸传国玺逴荦赐圜当日殚匮登坛點召钉明釭对狱風俊龚行龟帒获售嘉举俭苦煎汤洗臀徼极搅脑汁交址近局巾子顆涷魁能链反应粮甖离珂六省靡贵徘徊观望秦娥青蒿遒章染缯赛季设禁神帐霜威水准仪四职送客锁梁土地菩萨王亲惋失文官花鋈錞汙衊香甜邪魔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