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rits and faults] 功績與過錯
一生功過,自有公議
功績與過錯。 晉 葛洪 《神仙傳·西河少女》:“入人家,即知其家先世以來,善惡功過,有如目擊。” 宋 蘇轼 《再次韻曾仲錫荔支》:“莫遣詩人説功過,且隨香草附《騷經》。”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分别功過,信賞必罰。” 巴金 《隨想錄·五四運動六十周年》:“我回顧了自己六、七十年間走過的道路,個人的功過是非看得清楚。”
“功過”是漢語中用于綜合評價人或事物的複合詞,涵蓋正反兩方面的評判。以下是詳細解析:
指功績與過錯的結合,既包含對個人或事件的積極貢獻(功),也包含其負面影響或錯誤(過)。例如《神仙傳》中“善惡功過,有如目擊”即用此意。
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神仙傳·西河少女》,宋代蘇轼詩詞及清代文獻中均有引用,說明該詞具有長期文化沉澱。
•社會評價:如例句“功過是非須經曆史檢驗”,用于公共事務評判。
•個人巴金在回憶錄中用“個人功過是非”表達對一生的反思。
英文對應詞為merits and faults,常見于雙語對照文本。作為名詞使用時,多搭配動詞“評察”“檢驗”等,如“評察功過,再作賞罰”。
《功過》是一個成語,意指功績和過錯。它表示一個人的行為或事情的正面和負面方面。
《功過》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力」和「言」。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功過》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四年》這本古籍中。它用來形容人的善惡行為和功過。
《功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功過」。
古時候的《功過》有多種漢字寫法,如「功罪」、「因果」等。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功過》逐漸成為了較為常見和通用的寫法。
他在工作中表現出色,獲得了很多功過。
每個人都有功過,重要的是能從過錯中吸取教訓。
功過差距、功過相抵、功過具足、功過濟濟
得失、善惡、善過
功績、美德、正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