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题分韵的意思、拈题分韵的详细解释
拈题分韵的解释
旧时文人集会作诗的一种方式。拈题是各人自认或拈阄定题目。分韵是在限定的韵部中自认或拈定诗韵。《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通政 范大人 告假省墓,船隻在这里住了一日,还约我们到船上拈题分韵,着实扰了他一天。”
词语分解
- 拈的解释 拈 ā 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拈须。拈轻怕重。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分韵的解释 数人相约赋诗,选择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韵作诗,谓之分韵。 唐 白居易 《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分韵,有用韵,有和韵,
专业解析
"拈题分韵"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如诗社、词社等)中一种颇具雅趣的创作活动方式,主要用于限定诗歌创作的题目和押韵规则。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
拈题:
- 字义:"拈"指用手指轻取、抽取;"题"指题目、诗题。
- 释义:参与者通过抓阄、抽签等方式随机抽取预先准备好的诗题。这种方式保证了题目的公平性和偶然性,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通常是将写有不同题目的纸条放入阄匣或竹筒中,由参与者依次抽取。
-
分韵:
- 字义:"分"指分配、分发;"韵"指韵脚、韵部。
- 释义:参与者通过抓阄、抽签等方式随机分配押韵的字或所属的韵部。常见方式有两种:
- 分韵字:从韵书中选取若干字(通常是平声字),参与者每人抽得一字,作诗时必须以该字作为韵脚之一(通常是首句或末句)。
- 分韵部:参与者抽得某一韵部(如平水韵中的“东”韵、“支”韵),作诗时必须押该韵部的字。
- 目的同样是保证公平,并限制创作范围,考验诗人的才思和用韵能力。
综合解释:
"拈题分韵"即指在文人聚会赋诗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通常是抓阄)来确定每个人所要创作的诗歌题目(拈题)以及必须遵守的押韵规则(分韵)。这是一种既体现公平性,又富有游戏性和挑战性的集体创作规则,盛行于唐宋以后,尤其在明清时期的文人结社中非常流行。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这种方式源于古代文人追求雅致、避免直接命题可能带来的尴尬或竞争不公的心理。
- 它体现了文人间的平等与互动,强调了规则下的自由创作,是文人雅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著名小说《红楼梦》中多次描写了大观园诗社成员通过“拈阄”来决定题目和韵字的情节(如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生动展现了这一传统方式的实际应用。
引用参考:
- 《说文解字》:对“拈”、“题”、“分”、“韵”等字的本义提供了权威解释(许慎著)。
- 《诗韵合璧》或《佩文诗韵》:作为清代以后最通行的官韵书,是“分韵”所依据的标准韵书来源。
- 《红楼梦》:曹雪芹著,第三十七回等章节详细描绘了清代贵族文人结社时“拈题分韵”的具体场景,是了解其实际操作的生动文献来源。
- 《清诗纪事》:陈田辑,收录了大量清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背景,其中不乏文人雅集“拈题分韵”的记载,反映了其在清代文人生活中的普遍性来源。
- 《中国诗学大辞典》:傅璇琮等主编,对“分韵”、“拈题”等术语有专业的词条解释,阐释了其在诗歌创作活动中的规则和意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拈题分韵”是古代文人集会作诗时的一种创作方式,包含两个核心环节:
-
拈题
指通过抽签(拈阄)或自选确定诗歌题目。例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记载,文人通过抽签分配题目,增加了创作的随机性和趣味性。
-
分韵
在限定的韵部中,参与者自选或抽签选定韵脚,需严格按照所选韵脚押韵作诗。这种方式既考验文人的即兴能力,也体现对诗歌格律的掌握。
功能与意义
此方法常用于文人雅集,既能激发创作灵感,又通过规则约束提升挑战性,兼具娱乐性和文学性。清代傅范淑的诗句“客里秋光又一年,拈题分韵坐镫前”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
引用来源说明: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爱站小工具等权威词典的定义,并辅以文学作品中的实例。
别人正在浏览...
爱鹤失众八鸿半工半读暴气北堂编竹采召彩照材知餐胜沉疴聪刻蹿腾村垄蹈方盗颉地祇芳茵风书干刘鞲绳还值红稻花花面怀香江屿建年渐诈计恨斤重苦计老耋良衣録音机马班卯君魔术沐冠屁滚尿流评级普遍性千人坐跂踦曲辨屈陷失听水米无交秫米碎杂踏肩讨荡绦索退庭秃子蛙角蛙蟆胜负瓦椀卫鼎闲远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