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雞日的意思、雞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雞日的解釋

亦作“鷄日”。農曆正月初一日。 宋 呂本中 《宜章元日詩》:“避地逢鷄日,傷時感雁臣。”按,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歲後八日:一雞,二豬,三羊,四狗,五牛,六馬,七人,八穀。此雖出 東方朔 《占書》,然亦俗説, 晉 以前不甚言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雞日”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雞日”主要指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特殊稱謂。這一說法源自古代對雞的重視,認為雞是“五德之禽”(文、武、勇、仁、信),因此将新年第一天賦予“雞日”之名。

二、文化背景

  1. 五德象征
    據《韓詩外傳》記載,雞因頭戴冠(文德)、足有距善鬥(武德)、遇敵敢拼(勇德)、呼同類進食(仁德)、守夜報曉(信德),被賦予吉祥寓意,成為開年首日的象征。
  2. 民間習俗
    部分地區會在正月初一剪紅紙雞貼于窗上,祈求新年吉祥。

三、其他用法

  1. 時間比喻
    在成語中,“雞日”可指“雞鳴日出”,比喻時辰已到、事情即将發生(如“雞日三號”中的用法)。
  2. 曆史文獻
    宋代呂本中《宜章元日詩》提到“避地逢雞日”,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也記載了“歲後八日”的習俗,首日即為雞日。

四、補充說明

需注意,“雞日”在不同語境中可能指向不同含義,但主流用法仍指農曆新年首日。若涉及文學或方言中的特殊表達,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習俗或文獻,可參考《韓詩外傳》《五雜俎》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雞日

雞日,又稱為雞毛日,在中國民間口語中廣泛使用。它是一個俚語,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煩人、無聊或不值一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雞日這個詞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鳥”和“日”,鳥為部首,日為偏旁。鳥部的拼音是"niao",日為偏旁,無發音。

鳥的筆畫數是2,日的筆畫數是4。

來源

雞日這個俚語的來源不确切,可能是因為雞的叫聲刺耳且煩人,因此在民間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令人不悅。

繁體

雞日的繁體字為「雞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雞日可能以不同的漢字形式出現。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雞可以用「鷄」、「鶏」、「雞」等字表示,而日則可以用「曰」表示。

例句

1. 他今天真是個雞日,一點用都沒有。

2. 這種電視節目太雞日了,我完全不感興趣。

組詞

雞毛蒜皮、雞飛狗跳、雞犬不甯。

近義詞

煩人、無聊、讨厭、煩惱。

反義詞

有趣、令人愉快、讓人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