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娶妻。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 崔生 母在故居,殊不知 崔生 纳室。”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李孝女》:“母卒既葬,乃为弟纳室,嫁其妹。”
“纳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娶妻并将妻子接入家庭,主要强调婚姻的缔结和家庭的接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纳”指接纳、收进,“室”指家庭或住所,组合后表示男子通过婚姻将妻子正式迎入家中,建立家庭关系。这一行为不仅体现婚姻的仪式性,也暗含对家庭责任的承担。
用法与语境
文化内涵
该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尤其是“明媒正娶”的礼仪规范。通过“纳室”,男方将妻子纳入家族体系,象征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与现代用词的差异
当代汉语中,“纳室”已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结婚”“娶妻”等更通俗的表达。但在研究古籍或历史文本时,仍需理解其特定含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玄怪录》《漱华随笔》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5、9)。
《纳室》是一个汉语词语,它的意思是将人或物品纳入室内,进入室内。
《纳室》的部首是纟(纠部),它由8个笔画组成。
《纳室》一词的来源于古汉语,最初是描述人们进入室内的行为。在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为「納室」。
在古代汉字中,「纳室」这个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书法风格,可能有细微的变化。
1. 小明打开门,纳室而入。
2. 姐姐把新买的鲜花纳室,让整个房间充满了芬芳。
1. 纳入:将某人或物纳入某个范围或集合之中。
2. 纳税:向政府缴纳税款。
3. 纳凉:进入凉爽的地方躲避炎热天气。
1. 进入:表示进入某个地方或状态。
2. 入内:表示进入室内。
1. 出室:离开室内。
2. 退出:离开某个地方或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