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行的意思、踏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行的解釋

亦作“蹋行”。亦作“蹹行”。1.搜查;察看。《左傳·宣公十二年》“前茅慮無” 杜預 注“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蹋伏” 唐 孔穎達 疏:“前有斥候蹋伏者,令人遠在軍前斥度候望,慮有伏兵,使蹋行之。”蹋,一本作“ 蹹 ”。 宋 蘇轍 《論黃河東流劄子》:“欲乞聖慈特選骨鯁臣僚及左右親信,往 河 北計會,逐處安撫轉運、提刑、州縣及北外監丞司官,同共踏行,詳具圖録,開述利害,保明聞奏。”

(2).踩踏,行走。 庾信 《鏡賦》“朱開錦蹹,黛蘸油檀” 清 倪璠 注:“朱,丹色。謂蹹行之處用錦繡為之,有丹色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踏行”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來理解,具體可分為以下層次: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指“踩踏、行走”,即用腳接觸地面移動的行為。例如庾信《鏡賦》中提到的“錦蹹行”,即指用錦繡裝飾的行走路徑。

  2. 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時,形容行動輕盈、不露痕迹,如“踩着腳尖行走”,常用于描述低調或謹慎的行為方式。


二、古籍中的特殊用法

  1. 軍事術語
    在《左傳》注疏中,“踏行”指軍事搜查或偵察,如唐代孔穎達解釋為“斥候蹋伏”,即軍隊前行時探查敵情、排除伏兵的行動。

  2. 禮儀與修養
    古代士人注重行走儀态,認為“踏行”能體現修養,要求步履輕緩、避免聲響,這一行為被賦予文化内涵。


三、現代使用場景

“踏行”既有具體動作描述,也有抽象的行為比喻,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左傳》注疏及庾信《鏡賦》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踏行

踏行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和“行”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5畫。

部首和筆畫

踏行的部首是由"⻍"和"行"組成,"⻍"是對于"⻊"的變形,表示人類的足部。而"行"代表行走的意思。踏行的筆畫數一共有15畫。

來源

踏行一詞的來源并不特别明确。根據一些考古學家的研究,古代人們在行走時,用腳踏着地面前進,因此産生了踏行這個詞。

繁體

踏行的繁體字為「踏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踏行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踏行可能會寫作「蹋行」或者「跕行」等。

例句

1. 他踏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一步一步地向前。

2. 他以輕快的腳步踏行在沙灘上,享受着海風的吹拂。

組詞

踏行的相關詞語:踏入、踏步、踏上、踏足、踏實。

近義詞

踏行的近義詞:行走、步行、走動。

反義詞

踏行的反義詞:停留、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