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不撓的意思、守正不撓的詳細解釋
守正不撓的解釋
《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橈衆枉。” 顔師古 注:“橈,屈也,不為衆曲而自屈也。”橈,一本作“ 撓 ”。後以“守正不撓”形容為人、做事堅守正道而不屈從。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卷二六:“若 呂 氏奕世勳猷,輝映史冊,可謂極盛矣,而公著於重圭襲組之後,不以門閥自高,益能守正不撓,為時名相,尤不可及也。”
詞語分解
- 守正的解釋 .恪守正道。《史記·禮書》:“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 唐 皮日休 《鄙孝議下》:“有守正者,雖大孝不録;為非者,雖小道必旌。則聖人之制,後何法焉?” 宋 曾鞏 《責帥制》:“有
- 不撓的解釋 見“ 不橈 ”。
網絡擴展解釋
“守正不撓”是一個褒義成語,形容為人處事堅守正道、公正無私,不因外界壓力而屈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處理事情時秉持公平正直的原則,不為私情或外界壓力所動搖。
- 出處:最早見于《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桡衆枉。”意為君子獨處時堅守正道,不屈服于衆人的歪曲。
2.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守正”和“不撓”兩部分組成,分别強調“堅守正道”和“不屈不撓”。
- 應用場景:多用于形容執法者、官員或堅守原則的人。例如:“法官需守正不撓,公正裁決。”。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守正不阿、剛正不阿、公正無私。
- 反義詞:趨炎附勢、阿谀逢迎。
4.曆史與現代用例
- 曆史用例:清代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稱贊呂公著“守正不撓,為時名相”。
- 現代用例:常見于法律、職場等強調職業道德的領域,如公務員、教師等職業操守的形容。
5.讀音與注意
- 拼音:shǒu zhèng bù náo(“正”讀zhèng,非zhēng)。
- 繁體:守正不撓。
此成語既蘊含傳統文化中對“正道”的尊崇,也適用于當代社會對公正品格的倡導。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守正不撓
守正不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堅守正确的道路,堅持不懈,不輕易動搖。
拆分部首和筆畫:宀(宀字邊上的兩條橫是宀的部首),宀字是一個部首兼偏旁,筆畫數為3。
來源:《孟子·離婁上》中的“守臣奉公,守正不撓,是人之常情。”最早使用守正不撓的文獻記載。
繁體:守正不撓(撓的繁體寫法為撓)。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沒有太大差異。
例句:他在困難面前守正不撓,堅持了好多年。
組詞:守正、不撓、守正不移、堅守不渝。
近義詞:堅持、持之以恒。
反義詞:動搖、半途而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