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孔子 弟子 冉耕 的字。《论语·雍也》:“ 伯牛 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朱熹 集注:“ 伯牛 , 孔子 弟子,姓 冉 ,名 耕 。‘有疾’,先儒以为癩也……‘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后诗文中以“伯牛之疾”指不治的恶疾。
(2).古地名。《左传·成公三年》:“三年春,诸侯伐 郑 ,次于 伯牛 ,讨 邲 之役也。” 杜预 注:“ 伯牛 , 郑 地。”
“伯牛”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物背景来理解:
身份背景
冉耕(约公元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时期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是孔子门下“德行科”杰出弟子之一,与颜渊、闵子骞并称。他比孔子小7岁,曾任鲁国中都宰,以德行高尚著称。
典故与评价
《论语·雍也》记载,伯牛患恶疾(可能为麻风病),孔子探病时从窗外握其手,悲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成为“伯牛之疾”这一典故的出处,后世用以代指不治之症。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强调,这一场景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的痛惜与对天命的感慨。
《左传·成公三年》提到“诸侯伐郑,次于伯牛”,此处“伯牛”为春秋时期郑国地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原文及《左传》相关注释。
伯牛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的形象像牛一样刚强、坚毅。
拆分部首和笔画:伯牛这个词的部首是人字旁和牛字旁,其中人字旁是主要部首。
伯牛的总笔画数是10画。
来源:伯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一篇文章中。庄子将伯牛比作了一个心地刚强坚毅的人。
繁体:伯牛的繁体字是「伯牛」。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伯牛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主要是用「伯牛」这两个字来代表。
例句:1. 他的意志力如同伯牛一样坚定。
2. 这个团队需要一个有伯牛精神的领导者。
组词:伯牛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如伯牛精神、伯牛力量等。
近义词:伯牛的近义词可以是刚毅、坚定、刚强。
反义词:伯牛的反义词可以是懦弱、软弱、灵活。
百翮榜掠傍眼抱官囚霸桥别异兵贵先声炳朗才具孱钝鄽郭奠定抵鹊敦本务实奉劝改纂拐带鼓兵谷鲋航测毫末不札﹐将寻斧柯横弧徊翔华近宦橐挥弓胡帽夾袄绛树骄富稽定界疆洁净击箙经亘纠曹卷箨库缎零坠陇树鸾回凤翥马耳春风美成邈若河汉密装劘规匍匐之救签诀黥墨顉頤群情激昂人头畜鸣三公九卿神丹申愤手藳退迹小租媟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