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孔子 弟子 冉耕 的字。《论语·雍也》:“ 伯牛 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朱熹 集注:“ 伯牛 , 孔子 弟子,姓 冉 ,名 耕 。‘有疾’,先儒以为癩也……‘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后诗文中以“伯牛之疾”指不治的恶疾。
(2).古地名。《左传·成公三年》:“三年春,诸侯伐 郑 ,次于 伯牛 ,讨 邲 之役也。” 杜预 注:“ 伯牛 , 郑 地。”
伯牛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伯牛是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冉耕(前544年—?)的表字,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称。此义项源于古代以“伯仲叔季”排行的传统,“伯”指排行第一,“牛”与“耕”呼应,体现其名与字的关联性。
文献依据: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探病时感叹:“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印证其德行与不幸遭遇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明确载:“冉耕字伯牛”,列为孔子重要门生 。
“伯牛”亦为星官名,属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北方玄武七宿之一),象征农事相关的天象。此义项源自古人将星宿与人间事物附会的天文观念。
文献依据:
《晋书·天文志》将“伯牛”列为牛宿六星之一,主掌农事吉凶 。
《宋史·天文志》延续此说,称其“主牺牲、粢盛” 。
“伯牛之疾”成为典故,喻指贤者罹患恶疾(如麻风病),后引申为对命运无常的慨叹。此用法多见于诗词文赋,如白居易诗“伯牛之疾”即用此典 。
“伯牛”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物背景来理解:
身份背景
冉耕(约公元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时期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是孔子门下“德行科”杰出弟子之一,与颜渊、闵子骞并称。他比孔子小7岁,曾任鲁国中都宰,以德行高尚著称。
典故与评价
《论语·雍也》记载,伯牛患恶疾(可能为麻风病),孔子探病时从窗外握其手,悲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成为“伯牛之疾”这一典故的出处,后世用以代指不治之症。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强调,这一场景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的痛惜与对天命的感慨。
《左传·成公三年》提到“诸侯伐郑,次于伯牛”,此处“伯牛”为春秋时期郑国地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原文及《左传》相关注释。
百朋白条保证书标颠标准海水承招丹陆噉香之质达权知变點筆垫褥笃终鰐浪飞崿非决定论府户干精赣娄告窆高踪鲠辞篝石狗熊桂叶轰饮讲匠监莅胶鞋井冈山旌闾荩箧酒器句欘腊冽乐德两上领丽饰眬瞳貌受马尾香密封睦邻目乱精迷庖膳嫔侍貔武铺面房青缟绮态声均十指庶侈睡椅铜马祠投脑酒僞缪无边风月现代汉语词典小册子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