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国志·吴志·孙休传》“ 丹阳 太守 李衡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 李衡 ﹞於 武陵 龙阳 氾洲 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吴 末, 衡 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后因称柑橘树为“木奴”。 宋 陈师道 《和苏公洞庭春色》:“ 洞庭 千木奴,寸丝不挂手。”
(2).指柑橘的果实。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緑糉新菱实,金丸小木奴。”
(3).泛称果树和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梅杏》:“‘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穀也。” 元 王祯 《农书》卷五:“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餘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4).柯树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柯树》。
“木奴”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均源自古代文献与典故:
指柑橘类果树,古人将其比喻为可提供经济收益的仆人。此义项典出《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三国吴丹阳太守李衡在武陵汜洲种柑橘千株,临终时对儿子说:“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此处“木奴”即指柑橘树,强调其如奴隶般勤恳产出,可保障生计。后世遂以“木奴”代称柑橘或果树,如唐代李商隐诗“青辞木奴橘,紫见地仙芝”。
由本义延伸,指代可创造财富的生产资料或投资对象。宋代文献《太平广记》载:
“(汉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何以台为!’遂止。然则露台者,木奴之流耳。”
此处“木奴”借指能带来收益的资产项目,强调其经济属性。明清小说中亦见用此引申义,如《醒世恒言》以“木奴”喻指可生息的田产。
现代使用提示:
“木奴”属古语词,今多用于文学、历史研究或成语典故中(如“木奴千树”指代果园),日常口语已罕用。其核心概念始终围绕“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无生命体”这一隐喻展开。
参考资料:
“木奴”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木奴”最初特指柑橘树,典出《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裴松之注引的《襄阳记》。据记载,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李衡在武陵龙阳泛洲种植千株柑橘,临终前称这些树为“千头木奴”,比喻其不需耗费衣食却能创造财富,如同奴仆般可靠。后世因此以“木奴”代指柑橘类果树或果实。
“木奴”从具体植物名发展为经济资源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与智慧。李衡将树木拟人化为“奴仆”,既体现其创造财富的能力,也暗含对可持续生计的重视。
以上内容综合自权威词典与历史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三国志》《襄阳记》及《齐民要术》等原典。
谤诽边用慈柔诞略窵远第産地形家兜肚裤独出心裁顿自饿殍枕藉烦怏分房减口風磨粉墙副职耕畬骨灰盒孤恓秽黩毁宗僭纵结发夫妻疾恶如讐鸡叫峻格睽罛烂若舒锦牢脉敛手待毙鳞塍毛角没心没肺辇输逆鳞逆芽暖锅沛然平春漆工人烟浩穰日重光如椽大笔撒殿三兵上番赏信罚必闪神儿桃符板同工异曲推收屯否鼍风鱼屠子晚代逶靡乌虖显盛夏载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