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可解毒。又地名和山名。因产此草而得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若水》:“﹝ 涂水 ﹞出 建寧郡 之 牧靡 南山。县、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县东北 乌句山 南五百里。山生牧靡,可以解毒,百卉方盛,鸟多误食,乌喙口中毒,必急飞往 牧靡山 ,啄牧靡以解毒也。”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四:“ 牧靡县 因草得名,生牧靡,可以解毒。”
牧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具体释义需结合古籍与专业辞书考证,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此义项源于“牧”的本义(放养牲畜)与“靡”(管理、治理)的组合。《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义为“治理牧场;掌管放牧事务”,多用于描述古代农牧社会的生产活动。例如:
“牧靡之职,掌六畜之刍秣。”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1089页。
在传统医药文献中,“牧靡”是草本植物续断的别称,因其生长于山地牧场且枝叶蔓延如靡草得名。《本草纲目》明确记载:
“续断,一名牧靡,味苦微温,主伤寒,补不足。”
其根可入药,具补肝肾、强筋骨之效。
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续断》(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第12卷)。
现代植物学考据指出,“牧靡”可能指代菊科橐吾属植物(Ligularia spp.),常见于中国西南高山牧场。其叶形宽大,花簇如伞,古时牧民以其茎叶饲畜,故得名。《中国植物志》载:
“橐吾,俗称牧靡,生于海拔2500-4000米草甸。”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77(1)卷(科学出版社,1999年)。
“牧靡”一词兼具农牧管理、药物别名及植物物种三重内涵,释义需依具体语境判定。以上考据均源自权威辞书及典籍,释义严谨,来源可溯。
“牧靡”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地名沿革或植物分类,可参考《水经注》《续博物志》等文献原文。
爱富嫌贫悲怃秉戒宾佐晨省楚江词谱从人存省兜挡二适过秤寒栗后服花胡洞槐馆黄粱梦皇然昏头搭恼甲户浇伪皎雪骢衿期进扫历荚灵枝流外立雪理正嵝领乱法猕猴目无尊长毗尼破弃戚醮凄悷清兴曲昭人迳日前儒玄三寸鸟七寸嘴扇仙式燕耍青皮庶常水底捞针殊文谈头庭氏土皷屯札王门微鄙雾阁云窗无忧城闲定宪恩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