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避開壞人。指躲避無道之君。《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之人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何晏 集解:“士有辟人之法,有辟世之法。 長沮 、 桀溺 謂 孔子 為士,從辟人之法;己之為士,則從辟世之法。”
(2).謂驅除行人使避開。《孟子·離婁下》:“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楊伯峻 注:“辟,同‘闢’。古代上層人物出外,前有執鞭者開道,猶如後代的鳴鑼開道。”
“辟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避開壞人/無道之君
指主動避開道德敗壞的人或昏庸無道的君主。
出處:《論語·微子》中提到“從辟人之士”,指孔子周遊列國時避開無道之君的行為。
驅除行人使避開
特指古代權貴出行時驅趕路人、清空道路的儀式化行為。
例證:《孟子·離婁下》記載“行辟人可也”,即描述君主或官員出行時“鳴鑼開道”的場景。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需完整文獻例證,可參考《論語》《孟子》相關篇章。
《辟人》指的是抵制或避免與人接觸。在社交或人際關系中,表示遠離人群或獨自居住,不與他人交往。
《辟人》由“辛”和“人”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個筆畫。
《辟人》這個詞的來源與古代道家文化有關。道家強調返璞歸真、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因此有人選擇隱居山林或避世離人,以追求内心的甯靜與自由。這就是《辟人》這個詞的來源。
繁體字中,《辟人》的寫法為「闢人」。
在古代漢字中,《辟人》的寫法為「辟人」,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1. 他在山中辟人多年,與塵世隔絕。
2. 她辟人居住,以追求内心的甯靜與平和。
1. 辟謠:指駁斥、揭穿謠言。
2. 辟谷:指避免進食,隻喝些許水果或蔬菜,以達到身體清潔、淨化的目的。
1. 隱居:表示遠離塵嚣、與世隔絕。
2. 隱士:指居于深山或僻地,與世無為的人。
1. 交際:指與他人交往、溝通。
2. 社交:指參與社會活動、與他人互動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