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謝的意思、告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謝的解釋

(1).辭職。《宋書·何尚之傳》:“﹝ 尚之 ﹞緻仕……上又與 江夏王 義恭 詔曰:‘今朝賢無多,且 羊 孟 尚不得告謝, 尚之 任遇有殊,便未宜申許邪。’”

(2).古指官員受職後入朝謝恩,又稱中謝。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故事》:“故事,初授從官給諫未衣紫者,告謝日面賜金紫。”《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元年》:“辛丑,直祕閣、同知禮院 周孟陽 告謝,諭閤門引對於 延和殿 久之。自是數召見,訪以時事。”

(3).猶請罪。 宋 範仲淹 《讓樞密表》:“以柔遠未至,選将有差之辭,告謝於皇天後土。” 宋 吳淑 《江淮異人錄·錢處士》:“爾天罰将及,可急告謝自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告謝是漢語中兼具行為表述與情感表達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以言辭表達感謝并辭别”,具體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與語素分解

“告”本義為陳述、告知,《說文解字》釋為“告,牛觸人,角着橫木,所以告人也”,引申為主動傳達信息的行為;“謝”則含緻謝、辭别雙重含義,如《廣雅》注“謝,去也”。二者組合後,形成“以言辭傳遞謝意并結束會面”的完整動作,常見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表達,如“賓客告謝而去”(《古代禮儀辭典》)。

二、深層語義與曆史用例

在古籍中,“告謝”亦隱含禮儀規範與社會關系維護的功能。例如《漢書·張安世傳》載“安世惶恐,告謝不敢當”,此處既體現緻謝的謙卑态度,又暗含推辭對方厚待的意圖。唐宋詩詞中則多用于離别場景,如白居易“酒罷無由續,心親不覺遙。離堂徒宴語,行子倍告謝”(《宴别幼遐》),突顯情感表達與行為終結的雙重性。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
  2. 張揖《廣雅》
  3. 班固《漢書》
  4.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5. 《古代禮儀辭典》(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告謝”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告知并緻謝 指正式向他人宣告感謝之意,多用于書面或莊重場合。例如古代臣子向君主謝恩時稱“告謝”,或現代某些儀式中公開表達感謝。

  2. 辭别緻歉 在古漢語中可表示“告辭并緻歉”,如《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将,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将。是時,赤泉侯為騎将,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這段中的“告謝”即含有訣别時緻歉的意味。

使用注意:

若您有具體語境需要分析,可以提供更多文本内容以便精準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按答報說骉骉水比戶不揆蒼官傳聲催逼榱椽大點待漏刀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釣餌兜零多勞多得咄諾二十八将豐上鐘鋼勻寡二少雙雚菌轟訇戶限為穿教指節短韻長捷迳謹閟棘蒬峻潔闚度老謀深算勒兵廉敬戾虐龍行虎變賣韻漫天蓋地囊膪愆儀欽動清晰其諸三尺桐三面人扇蕩傻子生禽十二肖實獲我心說到做到四馳誦歎素揮呒淘成玩歲愒日微薄溫熱象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