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咶喇 ”。
“咶剌”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根據《醒世恒言》中的用例,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象聲詞,形容風聲或撞擊聲
例如《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中“林中咶喇的一陣怪風”,以及《張孝基陳留認舅》中石頭撞擊聲的“咶剌一聲響”。這種用法通過拟聲生動地描繪了自然或物體的聲響。
形容大聲說話
網頁提到該詞亦可形容喧嘩的說話聲,但未提供具體例句。此義項可能源于方言或古語中聲音的引申,實際應用較少見。
注意: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罕用,且參考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在正式場合優先使用“嘩啦”“咔嚓”等常見拟聲詞。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醒世恒言》原注。
《咶剌》(讀音:shè là)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發出嘶嘶聲音的動作。
《咶剌》由左邊的“口”字旁作為部首,“若”和“系”構成的偏旁,共有14個筆畫。
《咶剌》在古代漢語中并不常見,屬于少數民族語言中的詞彙,用來表達一種特定的嘶嘶聲音。
《咶剌》的繁體字為“㿙剌”。
在古代漢字中,由于沒有統一的漢字規範,所以《咶剌》的字形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沒有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作為參考。
1. 他看到蛇爬行的時候發出了一聲咶剌。
2. 風從峽谷中吹過,發出了咶剌的聲音。
1. 笑咶剌
2. 咶剌聲
3. 咶剌叫
1. 嘶鳴
2. 呼嘯
3. 嘈雜
1. 寂靜
2. 安靜
3. 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