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火天的意思、禁火天的詳細解釋
禁火天的解釋
指寒食節。 宋 萬俟雅言 《三台·清明應制》詞:“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
詞語分解
- 禁的解釋 禁 ī 受得住,耐久:禁受。禁得住。禁不起。弱不禁風。 忍耐,制止:不禁笑起來。 禁 ì ㄐㄧㄣˋ 不許,制止:禁止。禁絕。禁書。禁令。禁賭。禁欲。禁锢。情不自禁。 法律或習慣上制止的事:犯禁。違
- 火天的解釋 夏天。五行火主夏,故稱。 唐 陸羽 《茶經·煮》:“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蓄毒於其間。”
專業解析
禁火天指中國傳統習俗中禁止生火、隻食用冷食的特定日期,尤指寒食節期間。其文化内涵與曆史淵源如下:
一、基本釋義
- 禁火習俗
指在特定節氣或紀念日禁止使用明火,以冷食代餐的風俗。此俗最早見于《周禮·秋官》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即春季幹燥時節頒布防火令,後演變為紀念性習俗。
- 特指寒食節
漢代以後,"禁火天"固定指冬至後第105日(清明前1-2日)的寒食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二、曆史淵源
- 紀念介子推說
主流觀點認為禁火源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後漢書·周舉傳》記太原郡"冬中辄一月寒食",後因民生凋敝改為三日禁火。
- 改火制度遺存
學者考證此為上古"改火"儀式遺風(《論語·陽貨》"鑽燧改火"),古人認為火種久燃易生穢氣,需定期熄滅舊火、重取新火,其間禁火食冷。
三、文化意義
- 歲時節令符號
禁火天标志着春季防火期與農事活動轉折,如《齊民要術》載"寒食前後,埸治桑田",成為農耕時間坐标。
- 民俗活動載體
禁火期間衍生出踏青、插柳、蹴鞠等習俗,蘇轼《望江南》"且将新火試新茶"即描述寒食後取新火的場景。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荊楚歲時記校注》(王毓榮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
- 《後漢書》(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
- 《齊民要術譯注》(缪啟愉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禁火天”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1.基本含義
- 指代對象:指寒食節,即古代中國在清明節前一兩日的重要節日。
- 字面解釋:“禁火”意為禁止生火,“天”指時間,合稱即“禁火之日”。
2.時間背景
- 寒食節通常在夏曆冬至後的第105天(故稱“百五節”),清明節前一二日。例如,2025年清明節為4月4日,寒食節則在4月3日左右。
3.習俗與起源
- 禁火傳統:寒食節期間需熄滅舊火,禁生新火,僅食冷食,源于周代“改火”習俗及紀念介子推的傳說。
- 相關活動:掃墓、踏青、插柳等,後逐漸與清明節融合。
4.文學引用
- 宋代萬俟詠《三台·清明應制》提到:“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
- 唐代皎然詩句:“寂寂傳燈地,寥寥禁火天”也與此相關。
5.現代應用
- 如今“禁火天”一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寒食節已較少嚴格禁火,但其文化内涵仍存于清明節習俗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寒食節與清明節的關系,中的古詩及曆史背景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拜洛拔迥棒球運動寶鎮財政危機長短歌超假塵滓沖浪黨序蛋花湯大甯刁棍東歐斷科多蠅法空飯飶匪忱敢作敢為梗化聒天含貝河沖和暄殲蕩叫真謹案金糕集愆冊蠲化連牀連理枝連日淩藉路出嘴邊彌散缪惑腦杓子茑蘿嫔婦強力敲铿全養日中桑蠶三邪懾伏順旨四氣嵩構筍頭瓦缽萬緒千端骫曲汙慢仙俦閑牙磕協濟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