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gnified manner of an emperor] 形容儀态威武軒昂
太宗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行子,福德吾所不及。——《宋史·太祖記》
喻威儀莊重,氣度不凡。常以形容帝王之相。《宋書·武帝紀上》:“ 劉裕 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蚤為其所。” 明 淩濛初 《虬髯翁》第一出:“遇着俺 張兄 虬髯翁,他龍行虎步,是個王者之相。” 章炳麟 《駁黃興主張南都電》:“ 黃君 總率六師,龍行虎步,苟軍人受謡成惑,當明諭曉導,以解羣疑。” 茅盾 《清明前後》第一幕:“他确是一表堂堂,并非獐頭鼠目,雖然說不上龍行虎步,踱起方步來确也很像個樣子。”
“龍行虎步”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舉止莊重威嚴、氣度非凡。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書》原文或成語詞典(來源:)。
龍行虎步是一個成語,形容某人的行走姿态威武有力,如同龍和虎一樣。
拆分部首和筆畫:
龍(部首龍,共16畫)行(部首行,共6畫)虎(部首虍,共6畫)步(部首止,共7畫)。
來源:
《周易·坤卦》:“龍飛上天,虎伏地,惟德是歸。”意思是龍飛天上,虎蹲在地下,隻有德才能歸于天地之間。後來因為這個典故,成語“龍行虎步”就被用來形容人的行走姿态。
繁體:
龍行虎步
古時候漢字寫法:
龍字的古漢字寫法是“龍”,行字的古漢字寫法是“行”,虎字的古漢字寫法是“虍”。
例句:
他站在舞台上,龍行虎步地演繹着自己的角色。
組詞:
龍吟虎嘯、龍飛鳳舞、狐假虎威
近義詞:
神采飛揚、志得意滿
反義詞:
懶懶散散、蹒跚學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