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卑官。 唐 郭湜 《高力士傳》:“ 輔國 趨馳末品,小了纖人,一承攀附之恩,緻位雲霄之上。”
(2).用作謙詞。 南朝 宋 顔延之 《謝子竣封建城侯表》:“闔宗革聽,盡室改觀,誠慚末品,誤參其泰。” 明 唐順之 《謝賜銀币表》:“遂令末品,亦荷殊恩。”
(3).謂低下的等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也。”
"末品"是漢語詞彙中具有曆史層級色彩的名詞,其核心含義指代事物分類體系中的最低等級。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官員品階制度,後衍生至物品質量評價領域,形成以下兩層釋義:
一、官職體系中的末等品級
在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體系中,"末品"特指從一品至九品中的最末等級官員。例如南朝《宋書·恩倖傳》記載"末品庸材",即指官階低微者。這種用法反映了中國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與"上品""中品"構成完整評價體系。
二、物品質量的最低等級
隨着詞義擴展,《現代漢語分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質量劃分中的最差類别,常見于茶葉、玉石等傳統物品的品鑒體系。例如清代《茶經補注》所述"末品茶湯濁而味澀",即指茶葉品質未達标準。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仍可見于特定領域的品質描述。
該詞在近現代發展出隱喻功能,如錢鐘書《圍城》中"學問已成末品"的表述,通過語義遷移批判價值貶損現象。其反義詞"上品"(《說文解字》釋"高等級")與近義詞"下等"(《康熙字典》釋"劣質類屬")共同構成漢語等級表述的語義網絡。
“末品”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并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指卑官或低級職位
源自唐代郭湜《高力士傳》的例句:“輔國趨馳末品,小了纖人,一承攀附之恩,緻位雲霄之上。”。這裡的“末品”形容官職低微,常用于古代文獻中。
用作謙詞
在自謙語境中,表示自身地位或才能不足。例如南朝宋顔延之的《謝子竣封建城侯表》中提到“誠慚末品”,即用此意表達謙遜。
指低劣的等次或質量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提到:“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也。”此處“末品”強調事物等級低下,但仍有實用價值。
作為成語時,“末品”可形容最後階段因疏忽導緻質量差的結果。例如古代工藝中,若最後一道工序出錯,成品可能淪為“末品”。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把話百貨必留不剌賓食比屋伯祖妣誠當遲滞穿求辭情膽小飛刍挽粒風勢龔古爾兄弟挂燈結彩棺錢慌亂假拱翦疆箭旗椒花舫交易所甲騎金镳荊三棱凈襪訣絕絶續居守苦诤冷情連裡竟街鬣鬁溜步流觞曲水木脈木扇鬧子奇利清唱劇清瑩秦筝趙瑟瓊劄栖蹤日見捎泊申辨聲聞乘深究爽練松泛送煖偷寒送元二使安西唐王涑水翁堂報髫時廷折無地自厝狹陋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