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言卑官。 唐 郭湜 《高力士传》:“ 辅国 趋驰末品,小了纤人,一承攀附之恩,致位云霄之上。”
(2).用作谦词。 南朝 宋 颜延之 《谢子竣封建城侯表》:“闔宗革听,尽室改观,诚惭末品,误参其泰。”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遂令末品,亦荷殊恩。”
(3).谓低下的等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末品"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历史层级色彩的名词,其核心含义指代事物分类体系中的最低等级。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最早见于古代官员品阶制度,后衍生至物品质量评价领域,形成以下两层释义:
一、官职体系中的末等品级
在九品中正制的官僚体系中,"末品"特指从一品至九品中的最末等级官员。例如南朝《宋书·恩倖传》记载"末品庸材",即指官阶低微者。这种用法反映了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与"上品""中品"构成完整评价体系。
二、物品质量的最低等级
随着词义扩展,《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质量划分中的最差类别,常见于茶叶、玉石等传统物品的品鉴体系。例如清代《茶经补注》所述"末品茶汤浊而味涩",即指茶叶品质未达标准。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可见于特定领域的品质描述。
该词在近现代发展出隐喻功能,如钱钟书《围城》中"学问已成末品"的表述,通过语义迁移批判价值贬损现象。其反义词"上品"(《说文解字》释"高等级")与近义词"下等"(《康熙字典》释"劣质类属")共同构成汉语等级表述的语义网络。
“末品”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并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指卑官或低级职位
源自唐代郭湜《高力士传》的例句:“辅国趋驰末品,小了纤人,一承攀附之恩,致位云霄之上。”。这里的“末品”形容官职低微,常用于古代文献中。
用作谦词
在自谦语境中,表示自身地位或才能不足。例如南朝宋颜延之的《谢子竣封建城侯表》中提到“诚惭末品”,即用此意表达谦逊。
指低劣的等次或质量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提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此处“末品”强调事物等级低下,但仍有实用价值。
作为成语时,“末品”可形容最后阶段因疏忽导致质量差的结果。例如古代工艺中,若最后一道工序出错,成品可能沦为“末品”。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完整释义,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焙笙炭佛貍膊膊拨繁不惜工本草率从事超然自引彻兵赤脚婢笞杖丑恶大繇定单地堰冬凌繁辞仿若改途跟赶公孤酣豢旱鸭子慧黠活拨拨火鼓奬谕截胫剖心箕服精鍊进辖锦字空场魁封拉杆子郎臣劳银泪汪汪凌凙绿鬓红颜马浪荡没事蒲陶酒圻甸切诋气孔青莲居士鹊醆诎乏三龙沈航曙更书笈司库铜磨笴颓岸王世贞威势文宣温语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