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罍的意思、壺罍的詳細解釋
壺罍的解釋
古代盛酒器,禮器的一種。《宋史·禮志四》:“太尊、山尊、著尊、犧尊、象尊各二,壺尊六,皆設而弗酌。尊加羃。犧尊、象尊、壺尊、犧罍、象罍、壺罍各五,加勺、羃。”
詞語分解
- 壺的解釋 壺 (壺) ú 陶瓷或金屬制成的一種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來盛茶、酒等液體:茶壺。酒壺。噴壺。油壺。 像壺的形狀或出水狀态的東西:壺鈴(舉重輔助器械之一,形狀像水壺)。 姓。 筆畫數:; 部首:士;
- 罍的解釋 罍 é 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多用青銅或陶制成。 盥洗用的器皿。 筆畫數:; 部首: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壺罍是古代中國兩種重要的盛酒器,其名稱和功能在文獻與實物中均有明确記載。以下從形制、用途及文化内涵三方面進行解析:
一、形制特征
- 壺:《說文解字》釋為“昆吾圜器”,口小腹大,早期多為陶制,商周時期青銅壺盛行,形制包括圓壺、方壺、扁壺等,如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蓮瓣蓋銅壺(《中國青銅器全集》)。
- 罍:《爾雅·釋器》載“罍形似壺,大者受一斛”,其特征為短頸、廣肩、深腹,肩部常設雙耳,西周青銅罍多飾饕餮紋,如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燕侯銅罍(《商周彜器通考》)。
二、功能差異
壺主要用于盛酒與注酒,《詩經·大雅》有“清酒百壺”之載;罍則兼作釀酒器,《周禮·春官》記“掌共巾罍”,鄭玄注:“罍,謂釀酒之罍。”漢代以後,陶罍逐漸轉為禮器。
三、禮制象征
《禮記·禮器》載“廟堂之上,罍尊在阼”,表明罍在祭祀中地位尊崇。壺亦承載禮儀功能,如《儀禮·聘禮》記“八壺設于西序”,體現等級制度。二者均被賦予“和合”寓意,《淮南子》稱“罍壺之中,天地既位”。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壺罍是中國古代青銅禮器中的盛酒器組合,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定義
壺罍指壺與罍兩類青銅器的組合稱謂,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飨場合的盛酒儀式。兩者雖常并列出現,但形制功能有别:
- 壺:長頸鼓腹,多有提梁或雙耳,主要用于盛放酒漿(如《詩經》記載"清酒百壺")。
- 罍:體型更大,廣肩深腹,常帶圈足和鼻鈕,兼具盛酒與調酒功能(《詩經》"我姑酌彼金罍"即指取酒動作)。
二、形制特征
- 壺的形制:圓形為主,另有方壺、扁壺等變體,春秋戰國出現瓠形壺。
- 罍的形制:分方罍(商代流行)與圓罍(西周多見),肩部多鑄獸首耳,腹部設鼻鈕便于搬運。
三、禮制功能
在周代禮制中,壺罍組合具有嚴格等級象征:
- 壺尊六組配罍五組的組合見于《宋史·禮志》記載的祭器規格
- 罍多用于重要祭祀,其紋飾從商代饕餮紋轉向西周夔龍紋,體現禮制變革
四、考古佐證
商周墓葬出土實物證實:
- 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方罍高58厘米
- 寶雞西周墓出土的父乙罍帶有典型蟠龍紋
- 春秋蓮鶴方壺将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達到新高度
需查看完整考古資料可參考《中國青銅器全集》等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傍亮兒邊屆不如蒇事赤蜃磁骨丹翹殚虛鬥腳蠹孽坊隅忿愠幹懷管城光珠鼓辭旱歉橫烈候聽豁冥疆毅結正極化輯睦金方揪痧枯葑攔擊老誖老寡嶺陰李斯履絜厖大蒙冤受屈門吏牌座胚料屏條砌末青氣認處撒漫傷觸山縣少昊勝友如雲勢利鬼獸藁耍金耍銀肅拜逃生子退步退位枉謗委托微酡倭堕髻響雷獻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