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末富的意思、末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末富的解释

谓经营工商业致富。《史记·货殖列传》:“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姦富最下。”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且也天下有本富,有末富,其别在有田无田。”参见“ 本富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末富"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和社会观念来理解。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 核心含义 “末富”指的是通过从事工商业(即古代所谓的“末业”)而获得的财富或致富途径。这里的“末”与“本”相对:

因此,“末富”直译就是“由末业(工商业)获得的财富”。

二、 历史语境与文化内涵 “末富”概念的产生与盛行,根植于中国古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重农抑商”思想:

  1. 社会价值排序: 在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治国理念中,农业被视为立国之本、百姓衣食之源,是国家稳定和赋税的基础。手工业、商业则常被视为“奇技淫巧”或“不事生产”的行业,其从业者(商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低于农民。
  2. 经济观念: 古人认为农业创造“实在”的财富(粮食、布帛),而商业只是流通财富,甚至可能通过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获取暴利,被视为“末作”、“浮末”。因此,“末富”常被认为不如“本富”来得正当、稳固或值得推崇。
  3. 文献佐证: 这种观念在古籍中多有体现。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讨论致富之道时,虽承认工商业也能致富(即“末富”),但仍将依靠农业致富(“本富”)置于更高的层次。他提到:“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这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财富来源的价值判断:农业致富最优,工商业致富次之,通过非法手段致富最下等。
  4. 稳定性认知: 农业收成受天时影响大,但土地是相对稳定的生产资料。而商业则被认为风险较大,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末富”的存续,故有“末富不安”之说。

三、 现代理解 在现代语境下,“末富”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其反映的历史经济思想仍有研究价值。它帮助我们理解:

总结来说,“末富”是一个源于中国古代“重本抑末”经济思想的词汇,特指通过从事手工业、商业等“末业”活动所积累的财富。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尊崇和对工商业一定程度上的轻视,带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参考来源:

  1. 《史记·货殖列传》 (西汉·司马迁著): 其中明确提出了“本富为上,末富次之”的财富观,是理解“末富”概念最核心的文献依据。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 (ISBN链接示例: 如具体在线版本,可参考权威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但需根据具体引用位置查找)
  2.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作为权威的汉语工具书,其对“末富”的词条解释会包含基本定义和可能的书证引用。 (通常图书馆或机构订阅数据库可见)
  3. 中国经济思想史相关研究著作: 如赵靖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等,会详细阐述“本末”思想及“末富”在历史语境中的含义和影响。 (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

网络扩展解释

“末富”是古代经济观念中的术语,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如下:

基本释义

“末富”指通过经营工商业获取财富,与“本富”(以农业致富)相对。该词源自《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分类:“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姦富最下”,强调不同致富途径的社会评价。

词源与对比

历史文献引用

清代魏源在《默觚下·治篇十四》中进一步阐释:“天下有本富,有末富,其别在有田无田”,指出是否拥有土地是区分两者的关键。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经济讨论或历史文献分析,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可借喻不同行业的财富积累方式。


“末富”反映了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需结合“本富”理解其社会与经济内涵。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及魏源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谤累邦士罢遣辨丽镖师波文常胜将军呈头车軿赤光光垂欲带徒弟氮肥大璞不完大阙打通状地平面分销店高屐给数钩月顾姑诡速交缠竭蹶届满解遣近时伎巧眷宅决决絶踪懭悢赖事偻偻猛炬内署配送彭泽米千古絶调乾浄签押桌切点清怀卿子崷崒啓籥汝器山谷之士释梵受潮説帖疏慵孙猴子塌棵菜倘若图像处理吾膝如铁咸草西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