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磬的意思、浮磬的詳細解釋
浮磬的解釋
水邊一種能制磬的石頭。《書·禹貢》:“ 泗 濱浮磬。” 孔穎達 疏:“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後漢書·馬融傳》:“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 清 趙翼 《放言》詩:“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磬的解釋 磬 ì 古代打擊兵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懸挂。 佛寺中使用的一種缽狀物,用銅鐵鑄成,既可作念經時的打擊樂器,亦可敲響集合寺衆。 缢殺:“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 古同“罄”,空,盡。
網絡擴展解釋
“浮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ú qìng,其核心含義指水邊一種能制磬的石頭。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中的記載:“泗濱浮磬。” 孔穎達對此注釋道:“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 意指這類石頭因靠近水邊,半浸于水中,遠觀如漂浮狀,且質地適合制作磬(古代打擊樂器),因此得名。
-
文獻用例
- 漢代《後漢書·馬融傳》提到“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描述水邊浮磬的光澤;
- 清代趙翼在《放言》詩中寫道:“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通過對比強調事物的特性。
-
綜合釋義
浮磬特指水畔可用于制作磬的岩石,其名稱既描述石頭的物理形态(似浮于水),也點明了用途(制磬材料)。 這類石材在古代被視為優質樂器原料,尤其在泗水流域(今山東境内)出産者聞名。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現代研究,可參考《尚書》《後漢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磬 (fú qìng)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浮磬是指一種古代的音樂器械,形狀類似于磬,但可漂浮在水上演奏。它具有悠揚的音色,被用作宮廷音樂和廟會等場合的演奏器具。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浮磬的部首是玉字旁(王),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來源
浮磬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它起源于戰國時期,最早是用來在水上示警和通信的工具。後來,浮磬在音樂上得到了應用,成為一種重要的樂器。
繁體
浮磬的繁體字為浮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浮磬的字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兩個字都保持原來的形态。
例句
1. 在宮廷音樂會上,演奏家們用浮磬演奏出優美的音樂。
2. 他使用浮磬的技巧非常娴熟,每次演奏都令人陶醉。
組詞
浮磬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
浮磬的近義詞是流水磬。
反義詞
浮磬的反義詞是固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