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魏 晉 時置,屬秘書省,掌管圖書經籍。或稱秘書郎中。 唐 代曾改稱蘭台郎。曆代多另設校書郎,校勘典籍,以秘書郎專掌圖書收藏及抄寫事務。 明 初并其職于翰林院。 清 末在翰林院檢讨之下複設秘書郎一職。
“秘書郎”是古代官職名稱,起源于三國時期,曆經多個朝代的職能演變,主要涉及圖書典籍管理。以下是綜合整理的解釋:
起源與職責
秘書郎始設于三國魏國,屬秘書省,最初掌管圖書經籍的收藏與抄寫,負責校閱典籍、正定訛誤()。晉代細化分工,分掌甲、乙、丙、丁四部圖書()。唐代一度改稱“蘭台郎”,并另設校書郎負責校勘,秘書郎則專司圖書管理()。
地位變遷
南朝時期,秘書郎成為士族子弟初入仕途的職位,常被視為晉升跳闆,實際典籍管理工作逐漸虛化()。宋代以後延續這一現象,明代将其職能并入翰林院,清末又在翰林院下複設()。
現代類比與延伸含義
從職能看,秘書郎類似現代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檔案館官員()。此外,該詞衍生為成語,泛指擔任要職的助手,強調其輔助決策的重要性()。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具體案例,可查閱古代職官研究專著或權威曆史數據庫。
《秘書郎》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理解為“秘書的職務”。在古代中國,官府中設有一些秘書,他們負責文書的起草、處理朝廷事務、記錄重要會議等工作。因此,《秘書郎》指的就是擔任這一職務的官員。
《秘書郎》的部首是“米”(谷字旁)和“阝”(邑的變形)。其中,“米”為第95個部首,表示與糧食相關的字;“阝”為第163個部首,表示與防禦、軍事相關的字。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将《秘書郎》分解為“米”(3畫)+ “阝”(2畫)+ “包”(5畫)+ “阝”(2畫),總共12畫。
《秘書郎》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制,所以其出現時間較早。在繁體字中,秘書郎的“秘”字通常寫作“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秘書郎》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偏差,但整體上與現代相似。
1. 他是皇帝的貼身秘書郎,負責處理各種政務。
2. 在古代,秘書郎要有紮實的文書功底和良好的判斷能力。
1. 秘書:指負責處理文件、記錄事務的人。
2. 郎:指某種職位或官員的稱謂。
秘書:秘書郎的職務同樣與處理事務、記錄文字有關。
官員:指擔任具體官職的人,職務與秘書郎有所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