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搜求挑取。《漢書·薛宣傳》:“ 劉氏 孤弱, 王氏 擅朝,排擠宗室,且嫂何與取妹披抉其閨門而殺之?”
(2).撥開挑剔。 宋 蘇轼 《複次放魚韻答趙承議陳教授》:“ 東坡 也是可憐人,披抉泥沙收細碎。”
(3).出現;顯露。 宋 葉適 《制科》:“當制舉之盛時,置學立師,以法相授,浮言虛論,披扶不窮,號為制舉習氣。”
“披抉”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通過篩選、搜尋的方式獲取所需内容。例如《漢書·薛宣傳》中記載:“劉氏孤弱,王氏擅朝,排擠宗室,且嫂何與取妹披抉其閨門而殺之?”
此處的“披抉”暗含對隱秘事件的揭露或挑取。
意為撥開表層、深入辨析細節。宋代蘇轼在《複次放魚韻答趙承議陳教授》中寫道:“東坡也是可憐人,披抉泥沙收細碎。”
這裡通過“泥沙”與“細碎”的對比,體現從雜亂中篩選精華的過程。
指事物自然顯現或主動展示。宋代葉適在《制科》中提到:“浮言虛論,披抉不窮。”
此處強調通過分析使隱藏的内容顯露出來。
“披抉”的三種含義均圍繞“深入挖掘”展開,既可指具體行為(如搜尋、撥開),也可指抽象結果(如顯露)。其用法多出現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通過經典例句理解其語境。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書》、蘇轼詩集等來源。
《披剞》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成“扌”和“齊”兩個部首,由8個筆畫組成。
《披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中,意為“揭露真相,澄清事物的真相”。此外,《披剞》一詞在古代文獻中使用較少,屬于較為冷僻的詞彙。
《披剞》的繁體字為「披劾」,筆畫數仍然是8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定的變化。在古時候,《披剞》的寫法為「披碁」,現在的寫法隻是簡化了部分筆畫。
1. 他勇敢地披剞,将事實真相揭示給大家。
2. 經過久經考驗的法官,能夠披剞案情。
1. 披剞一事 2. 披剞真相 3. 好好披剞一番
近義詞:揭露、澄清、揭示。
反義詞:掩蓋、隱瞞、歪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