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河兩岸纖夫挽船前進的小路。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賈魯河故道》:“若于原決築堤處,建一石閘……為力甚易。再将原衝河形,補加修濬,兩岸培為縴道,為力亦易。”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兩岸支港汊河,橋頭村口,各安卡兵,禁民舟出入。縴道每裡安設圍站兵丁三名,令村鎮民婦跪伏瞻仰。”
“縴道”是“纖道”的繁體寫法,指古代江河兩岸供纖夫拉船行走的小路。以下是綜合解釋:
定義與用途
纖道是沿江河修建的狹窄道路,主要用于纖夫通過人力拉拽船隻逆流航行。這種道路多位于水流湍急或逆風河段,是古代内河航運的重要設施。
曆史背景
纖道通常由官府出資修建,因此也被稱為“官道”或“官塘”。其曆史可追溯至古代中國,尤其在長江、黃河等主要河流沿岸廣泛存在。
其他說明
需注意,現代因機械動力船隻普及,纖道已逐漸退出曆史舞台,部分遺迹成為文化遺産。
縴道(qiàn dà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紡線的細線,也可指代紡線的機器。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紡紗或織布過程中的線條。
縴道的部首是糹(mì,繩索),總共有13個筆畫。
縴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最早是用“䋝”(qiàn)表示。在繁體中,縴道的字形保留了最初的形态,寫成“縴”。
在古代,縴道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根據文字的演變和書寫習慣的改變,有些寫法可能已經不再常用。古時候縴道的寫法可能是“䋝”(qiàn)或“纖”(xiān)。
1. 她娴熟地手持紡錘,在縴道上迅速地繞着紗線。
2. 這台自動紡織機能夠高效地生産縴道。
組詞:紡縴、縴線、縴帶。
近義詞:紡練、紡線。
反義詞:粗線、粗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