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人民所敬畏者。《书·多士》:“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 孔颖达 疏:“无顾于天之显道及民之敬顺。”
“民祗”的汉语词典释义
“民祗”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民”与“祗”二字构成,需结合二者本义及古代文献用例综合理解:
“民”的本义
指百姓、民众。《说文解字》释为“众萌也”,即普通大众㊟¹。在先秦文献中多泛指被统治的平民阶层,如《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
“祗”的核心含义
读作zhī,本义为恭敬、敬畏。《说文解字》训“敬也”㊟²,引申为谨慎、戒惧。如《诗经·商颂·长发》“上帝是祗”,即表达对天神的敬畏。
“民祗”的合成释义
结合古籍用例,“民祗”强调民众对天意或德政的敬畏之心,亦隐含统治者需使民众安于本分、心存敬畏 的双向伦理关系。例如:
此处“民祗若彝”意为“民众敬畏常道”,指百姓因遵循法度而保有对天命的敬畏㊟³。
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册第1423页:
民祗:民众的敬畏。指百姓对天命的敬畏或对德政的顺从㊟⁴。
语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民祗”属先秦政治哲学概念,体现“天命—君主—民众”的互动关系:
该词汉代后逐渐罕用,但其承载的“敬畏伦理”深刻影响儒家治国思想。
参考文献来源
㊟¹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² 同上。
㊟³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本。
㊟⁴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详见第6册“民部”。
“民祗”是一个源自古典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民祗(拼音:mín zhī)指人民所敬畏的事物或对象。该词由“民”(民众)和“祗”(敬畏、敬顺)组合而成,强调民众对某种权威或道德准则的敬重。
古典文献来源
出自《尚书·多士》:“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
核心含义
原指民众对天理、道德规范或统治者权威的敬畏,后引申为强调执政者需重视民心与天道。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尚书》原文及汉代经学家注解。
案齐眉懊悔八卦衣百口难分边畔柴禾赪怒嗤妍淳雅当轴处中调印跕蹝哆嗦讹谬防头烦碎分割割刿宫观勾征刮马儿扢蒂好感黑咕咙冬鸿祚婚礼箭槀将功补过肩章藉略济世安人寄委獗竖句号恺至跨海款燕棱磳廉威炼之未定离明甿讴盟香麋沸明公正道木框偶然性剽劫轻嘴薄舌启设人中容放实感式望水精宫外第瓦影县衡纤腰晓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