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示教訓。《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諫以明節。” 劉良 注:“傲慢理不可以垂教後人。”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夫先王垂訓,開端中人。” 明 李贽 《答馬曆山書》:“雖各各著書立言,欲以垂訓後世,此不知正堕在好為人師之病上。” 清 陳熾 《<盛世危言>序》:“顧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空文垂訓,道可傳而器不可傳。”
垂訓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與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詞義分解
合為“垂訓”,即指前人留下的教誨或規範,供後世遵循。
基本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垂訓”指尊長、先賢或經典著作中傳留的教導,如《尚書·周官》“垂訓後世,以正綱紀”。其核心含義是權威性的道德、知識傳承。
用法解析
經典引例
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雲:“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垂訓後來。”此處“垂訓”強調教育思想的傳承性。
相關詞語比較
(《辭源》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爾雅》《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辭源》等權威辭書。
“垂訓”是漢語詞彙,拼音為chuí xùn,核心含義為垂示教訓,即通過流傳下來的教導或訓誡來啟示後人。以下為詳細解析:
“垂訓”強調通過流傳的教導對後人産生啟示,常見于古文和學術讨論中,體現文化、道德或思想的傳承。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文選》等權威文獻。
蚌蜃被保護人編數筆員蠶箔長白山超産赤地千裡吃光遲疑不定吹鞭詞綜大帶打道遏阻反吟伏吟風器扶竹改節易操耕耘樹藝歸身鼓浪喊呀懷貳穢累劍氣徼劫交禮賈資潔朗戒塗金不換荊榛絶磵舉足輕重康沈良日裡謠旅帥磨甎作鏡腦殘釀造逆先僻隱秋晚榮轉沙徼升擢是答兒實沈霜旦思渴死數瑣連梯山航海推見襪套下次孩兒弦急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