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示教訓。《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諫以明節。” 劉良 注:“傲慢理不可以垂教後人。”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夫先王垂訓,開端中人。” 明 李贽 《答馬曆山書》:“雖各各著書立言,欲以垂訓後世,此不知正堕在好為人師之病上。” 清 陳熾 《<盛世危言>序》:“顧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空文垂訓,道可傳而器不可傳。”
“垂訓”是漢語詞彙,拼音為chuí xùn,核心含義為垂示教訓,即通過流傳下來的教導或訓誡來啟示後人。以下為詳細解析:
“垂訓”強調通過流傳的教導對後人産生啟示,常見于古文和學術讨論中,體現文化、道德或思想的傳承。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文選》等權威文獻。
《垂訓》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低頭教訓或勸告别人”之意。當一個人因為某些原因犯錯或者行為不當時,另一人在低頭面對、謙虛地向其進行教訓或勸告,被稱為“垂訓”。這個詞彙形象地描述了說話者低下頭顱與對方進行親切的教導交流的場景和方式。
《垂訓》這個詞彙的組成部分是“垂”和“訓”。根據《康熙字典》,它們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土”和“言”,形象地描繪了土地和言語的意象。其中,“垂”的筆畫數為9畫,而“訓”的筆畫數為11畫。
《垂訓》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學而篇》中,是孔子對于學生的教育方式之一。這個詞彙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了用于描述優秀教育者和學者對于後輩的言傳身教的方式。
《垂訓》的繁體寫法為「垂訓」,其字形更加繁瑣,并且在書寫時需要更多的筆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垂訓》的“訓”字可以寫作“訓”的形式,它們的部首和結構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以下是一些使用《垂訓》這個詞彙的例句:
1. 長者責任重大,對年輕一代應該善于垂訓。
2. 他以謙遜的态度垂訓下屬,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3. 溫和的垂訓可以更好地改變他人的錯誤行為。
與《垂訓》相關的組詞有:“垂詢”、“垂範”等。
與《垂訓》近義詞有:“教誨”、“勸誡”等。
與《垂訓》反義詞有:“褒獎”、“表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