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名刺的意思、名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名刺的解释

[calling (name) card;visiting card] 名帖;名片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元稹《重酬乐天》

详细解释

犹名片。《梁书·江淹传》:“ 永元 中, 崔慧景 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 淹 称疾不往。” 唐 元稹 《重酬乐天》诗:“最笑近来 黄叔度 ,自投名刺占陂湖。” 明 陈宏绪 《寒夜录》卷下:“ 嘉 隆 以来,往还名刺居上者傲而无礼,处卑者逊而可笑。”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余名刺作隶书,或以为怪。”参见“ 名纸 ”、“ 名帖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名刺,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用于通报姓名、身份的长方形纸片或竹木片,即现代所称的“名片”。其详细解释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名刺”即书写姓名、官职等信息的卡片,用于社交场合的自我介绍或求见时投递。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名刺,犹名片。旧时拜访人或与人联系时所用的长方形纸片,上书本人姓名、职衔等。”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词源与别称

    • 起源:汉代称“谒”,以竹木简书写姓名;东汉后称“刺”,唐宋时期普遍使用纸质名刺。
    • 别称:因材质或功能差异,亦称“名帖”“名纸”“门状”等。清代《清稗类钞》载:“京师拜客,用三寸红纸,拓木刻姓名,谓之名帖。”

      来源:《清稗类钞·风俗类》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1. 礼仪规范

    名刺的使用严格遵循礼制。明代《万历野获编》记载,名刺尺寸、字体均需符合身份,官员使用大字名刺,平民则用小字,体现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

    来源:《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

  2. 社会功能

    • 身份凭证:作为官员、文人社交的必要工具,如《后汉书·祢衡传》描述祢衡“怀刺漫游”,以名刺求见名士。
    • 礼节象征:逢年过节,遣仆役递送名刺代替登门贺礼,称为“飞帖拜年”,见于宋代《癸辛杂识》。

      来源:《后汉书》《癸辛杂识》(宋·周密)


三、现代关联

“名刺”一词虽在当代汉语中被“名片”取代,但仍保留于历史文献与日语借词中(日语“名刺/めいし”即名片)。其承载的礼仪文化与身份标识功能,延续至现代商务社交场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后汉书·文苑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清稗类钞》徐珂编,商务印书馆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名刺”是古代用于拜访或社交时通报个人信息的工具,相当于现代的名片。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用途
    名刺又称“名帖”,是载有姓名、职位、地址等信息的纸片或竹木片,主要用于自我介绍或建立联系。唐代诗人元稹在《重酬乐天》中提到的“自投名刺占陂湖”,便反映了其社交功能。

  2. 历史演变

    • 起源:汉代称为“谒”,汉末改称“刺”,材质多为削光的竹木片,书写姓名、官职等信息。
    • 材质变化:汉以后逐渐改用纸张,但仍沿用“刺”的称呼。
    • 文化传播:唐代名刺传入日本,日语至今沿用“名刺”一词,而中文则逐渐被“名片”取代。
  3. 文化意义
    名刺在古代礼仪中具有庄重性,尤其在官员交际中不可或缺。其形制与使用规范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社会礼仪,例如明代文献记载名刺的书写格式与递送方式需符合身份。

  4. 与现代名片的对比
    现代名片更轻便且内容标准化,而名刺因材质(如竹木)和手写形式更具历史厚重感。日本保留“名刺”称谓,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延续。

如需进一步了解名刺的具体形制或历史典故,可参考《陔馀丛考》《释名·释书契》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黯恶败火豹幨边缘海不安其室抪摆不良参挝秤锤落井春色淳一赶山鞭鞈革冠盖相望贯统海汐寒川涵演赫濯慧然鹄峙鸾停箭不虚发建都郊次焦炙家系疥疠谨悌捃摭骒骡蜊黄令箭荷花灵钥论心马拉松赛跑瞒隐麪起饼秾繁劈山剖说前缘起化轻工孺童僧祇谷升常市门水色俗谚邰封头眼退锋郎无天无日乌衣门第下禄香鈎小妇人吓辱枲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