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蟬;秋蟬。《文選·潘嶽<河陽縣作>詩》:“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 李善 注引《禮記》:“孟秋,寒蟬鳴。” 唐 高適 《留别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遠路鳴蟬秋興發,華堂美酒離憂銷。”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
“鳴蟬”一詞可從生物學和文學兩個角度進行解釋,具體含義如下:
昆蟲類别
鳴蟬屬同翅目蟬科,體長35-38毫米,體色暗綠帶黑色條紋,前翅透明且翅脈黃褐色,主要分布于中國北方山地。
發聲特性
蟬通過腹部鼓膜振動發出鳴叫,這種聲音常見于夏季,用于吸引異性或标記領地。
季節指代
意境營造
文學作品中,鳴蟬常與自然景物結合,如“明月别枝驚鵲”搭配,渲染甯靜或孤寂的氛圍(例句來自《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鳴蟬”的季節屬性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鳴蟬長吟”泛指夏季蟬鳴,而部分詩詞可能借秋蟬表達蕭瑟之情。
《鳴蟬》是指蟬鳴的意思。蟬是昆蟲的一種,夏季天氣炎熱時,常常能聽到它們發出持續而高亢的聲音。
《鳴蟬》的拆分部首是“鳥”、“蟲”,其中“鳥”部表示與鳥有關,”蟲“部表示與昆蟲有關。
《鳴蟬》的拆分筆畫為10畫,其中“鳥”部為5畫,”蟲“部為5畫。
《鳴蟬》一詞源自于《詩經·小雅·鳴鶴》,形容蟬鳴的聲音。
《鳴蟬》的繁體字為“鳴蜢”。
在古代漢字中,蟬字的寫法為“蟲陽從受”。
1. 高溫的夏天,田間地頭鳴蟬聲此起彼伏。
2. 鳴蟬聲萦繞在整個山林中,顯得異常甯靜。
3. 傍晚時分,伴隨着鳴蟬聲,人們感到一絲清涼。
蟬鳴、蟬聲、蟬蛻
鳴聲、鳴叫、叫聲
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