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 high place for looking at one's hometown]∶舊指可眺望家鄉的高地或人工修築的高台
(2) [a high place for looking at one's hometown in the nether world]∶迷信的人所說陰間的一座台,新死的人的靈魂在上面能看見陽間家中情況
(1).稱古人久戍不歸或流落外地,往住登高或築台以眺望故鄉之處。 唐 王勃 《九日升高》詩:“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盃。” 唐 李群玉 《聞笛》詩:“望鄉臺上望鄉時,不獨落梅兼落淚。”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誰知 相國寺 ,即是望鄉臺。”
(2).舊時迷信,謂陰間有望鄉台,人死後鬼魂可登台眺望陽世家中情況。亦借指陰間。 元 無名氏 《争報恩》第二折:“昏慘慘雲霧埋,疎剌剌的風雨篩,我一靈兒直到望鄉臺。”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冥判》:“則這水玻璃堆起望鄉臺,可哨見紙銅錢夜市 揚州 界?花神,可引他望鄉臺隨意觀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耿十八》:“又移時,見有臺,高可數仞,遊人甚多,囊頭械足之輩,嗚咽而下、上,聞人言為望鄉臺。”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餓就餓個真死呀!鬧半天還得吃飯--還要吃他媽稀飯。‘望鄉台上打轉遊’,不知死的鬼!”
"望鄉台"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分為現實與神話兩個維度:
一、現實意義 最初指古代戍邊者或遊子為眺望故鄉而登臨的高台,可能是人工修築或自然形成的地理高點。例如唐代詩人王勃在《九日升高》中寫道"九月九日望鄉台",體現了古人借登高寄托鄉愁的習俗。這類建築在漢代已有記載,《述異記》提到晉代公主因戰亂流亡而築台望鄉。
二、神話演變 隨着佛教地獄觀與道教幽冥體系的融合,望鄉台逐漸被賦予超自然屬性:
三、文學意象 在元曲《牡丹亭》、明清小說《聊齋志異》等作品中,望鄉台常作為生死相隔的隱喻。元代張國賓《合汗衫》更直白道出"相國寺即是望鄉台",将現實建築與幽冥意象重疊。
補充說明:該詞存在近義詞"思鄉嶺",反義詞可對應"歸鄉路"。當代四川、重慶等地仍有名為"望鄉台"的自然景觀,但已剝離原始宗教内涵,主要作為旅遊景點存在。
以上解析綜合了詩詞文獻、宗教傳說和辭書釋義等多方面考據,如需查看具體出處建議檢索《九日升高》《牡丹亭·冥判》等原著文本。
望鄉台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望鄉台的第一個字是“望”,它是由“木”和“方”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望鄉台的第二個字是“鄉”,它是由“亠”和“子”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4畫。
望鄉台是指站在高處遠望故鄉的地方或建築物。它是一種具有濃郁鄉愁情懷的詞彙,常用于形容遊子思鄉之情。
在繁體字中,望鄉台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望鄉台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現在難以考證其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1. 站在望鄉台上,我遠遠地望着故鄉,心中充滿了思鄉之情。
2. 我乘船離開了家鄉,但我将永遠懷念那座望鄉台。
望鄉歌、望鄉心、鄉愁、離鄉、返鄉、鄉村。
故鄉、家鄉、家園、故土、故地。
旅途、歸鄉、遠離、異鄉、陌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