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膺 , 漢 桓帝 時任司隸校尉。據《後漢書·黨锢傳·李膺》載:“是時朝庭日亂,綱紀穨阤, 膺 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後因以“李膺門”、“李膺門館”譽稱名高望重之家。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詩:“於何車馬日憧憧, 李膺 門館争登龍。千賓揖對若流水,‘五經’發難如叩鐘。” 唐 杜牧 《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裡肆今之置第乃獲舊居辄獻此詩》:“昔為 揚子 宅,今是 李膺 門。”亦省稱“ 李門 ”。 唐 杜正倫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賦一字得節》詩:“ 李 門餘妄進, 徐 榻君恆設。”
“李膺門”是東漢時期形成的典故,現多用于代指高官顯貴或德高望重的門第。以下是詳細解釋:
“李膺門”源自東漢名臣李膺的事迹。李膺(110-169年)字元禮,曾任司隸校尉(監察官),以剛正不阿、執法嚴明著稱。據《後漢書·黨锢傳》記載,當時朝政腐敗,李膺卻獨持風紀,聲名極高。士人若被他接納,便被視為“登龍門”,象征身份躍升。
李膺因打擊宦官勢力,成為清流領袖。他查辦貪腐時,連權傾朝野的宦官張讓之弟也依法處決,震懾朝野。因此,“李膺門”不僅指其家族門第,更被引申為德高望重、聲望顯赫的門庭代稱,常用于贊譽清流名士或高官的門第。
唐代詩人常以此典入詩,例如:
如今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形容門第高貴或推崇某人的威望,例如:“他出身學術世家,堪稱當代李膺門。”
“李膺門”以曆史人物為依托,融合了品德、聲望與地位的多重象征,是漢語中少有的兼具曆史厚重與文化意蘊的典故。
《李膺門》是指一種年長者給晚輩傳授經驗教誨、指導學習的行為,表示對晚輩的關心和教導。
《李膺門》中的字拆分如下:
《李膺門》這個詞來源于《李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與《楊朱》(戰國時期的哲學家)的故事。楊朱拜訪李斯,看到李斯的門上挂着牛骨,他問李斯的門為何這樣裝飾,李斯回答說:“我希望記住自己靠吃肉而能得到智慧,而且給大門上挂根牛骨,也許能教育子孫勤儉勵志。”于是楊朱就稱這樣的行為為“李膺門”。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指代長者給晚輩傳授知識和指導學習的意義。
《李膺門》(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的字形和結構與現代漢字相似。
1. 謝謝您給我打開了《李膺門》,讓我受益匪淺。
2.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别人生活中的一道《李膺門》。
1. 李氏:指李姓的後裔,也指李氏家族。
2. 膺壯:稱贊某人健壯、強壯。
3. 門道:指某種行業或領域的技巧和訣竅。
1. 教導
2. 指點迷津
3. 指導
1. 不理睬
2. 忽略
3. 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