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rout but never to flower;corn which does not bear grain] 只见长苗不见抽穗。引伸为中看不中用
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
(1).只长了苗而没有开花结实。比喻人资质虽好,但尚未有所成就即不幸夭折。《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邢昺 疏:“此章亦以 颜回 早卒, 孔子 痛惜之,为之作譬也。”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况尔之生,生也不天,苗而不秀,九岁夭焉。”
(2).比喻虚有其表。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鑞枪头。”
“苗而不秀”是一个源自《论语·子罕》的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该成语反映了儒家对“知行合一”的重视,强调仅有天赋或初始条件不足为凭,需通过努力实现价值()。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论语》相关注解或成语词典。
“苗而不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才虽然有一些潜力,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类似的表达还有“花有百样红,但为何芳菲不终,英雄百样壮,但为何悲歌唱满耳”的意思。
这个成语分解为两个部首,苗并不是独立的部首,它是由“艹”和“苗”组成,而秀是由“禾”和“秀”组成。
总笔画数共计:苗(9画),秀(10画)。
《苗而不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这本书中,原文是“百濮闻胡而来朝,若而不秀。”后来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
在繁体中,“苗而不秀”这个成语的写法与简体一致,没有变化。
在古代,此成语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清代的字典《广韵》中,这个成语写为“苗易而禾隹柔而不见”。
他很聪明,但是在工作上苗而不秀,总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机会。
苗木、苗种、苗头
有潜力而不出众、潜力大却未能显露
出类拔萃、才华横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