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箸的意思、匕箸的详细解释
匕箸的解释
亦作“ 匕筯 ”。1.食具,羹匙和筷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 方食,失匕箸。” 唐 刘禹锡 《为杜相公谢就宅赐食状》:“举其匕筯,若负丘山。”《金史·僕散端传》:“ 楠 方食,掷匕筯于案。” 苏曼殊 《绛纱记》:“此人不胜匕箸,何能为盗?”
(2).指饮食。 宋 陆游 《晓出湖边摘野蔬》诗:“行迎风露衣巾爽,浄洗膻荤匕筯香。” 清 戴名世 《吴宏表稿序》:“顾有思得山海之珍、远方之奇异以为快,虽其未必皆可於口,而匕箸之所须,非是不饱焉。”
词语分解
- 匕的解释 匕 ǐ 〔匕首〕短剑。 古代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先主方食,失匕箸”。 笔画数:; 部首:匕; 笔顺编号:
- 箸的解释 箸 ù 筷子。 一种生在南海岸边沙中的竹子。 古同“著”,明显。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匕箸”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匕”和“箸”两个字组合而成,特指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进食器具。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本义与构成
- 匕 (bǐ): 本义指古代一种类似汤匙、勺子的取食器具,主要用于舀取羹汤或食物。《说文解字》释为:“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 它通常有短柄,前端有浅斗或扁平部分。
- 箸 (zhù): 即筷子,用于夹取食物的细长棍状器具,通常成对使用。《说文解字》释为:“箸,饭攲也。” 攲有持取之意,点明了其功能。
- 合称“匕箸”: 将“匕”与“箸”并列,泛指用餐时所使用的匙勺和筷子,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标志性的餐具组合。
二、 历史与文化内涵
- 礼仪象征: 在古代礼制中,匕箸的使用具有规范性,是饮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曲礼上》等典籍对使用匕箸的规矩有所记载,体现了“食不言”等礼教思想。
- 生活写照: “匕箸”常作为日常生活的代称出现在古籍中。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曹操评价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惊,“失匕箸”,生动描绘了其震惊失态的情状。
- 文献用例: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觚不觚”时提到:“觚,爵名,容二升。所饮不常,或匕或箸,皆失其制。” 此处“匕箸”泛指饮食器具,用以说明礼器形制混乱。
三、 演变与现代使用
- 词义稳定: “匕箸”的核心含义(匙勺与筷子)自古代沿用至今,词义相对稳定。
- 现代语境: 在现代汉语中,“匕箸”一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其单字形式(如“勺子”、“筷子”),更多出现在书面语、历史文献引用或强调古雅语境时。其文化象征意义(如代表饮食、生活)仍被保留。
四、 总结
“匕箸”是一个承载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复合词,其核心指代匙勺(匕)和筷子(箸)这两种中国传统餐具。它不仅是实用器具的名称,也深深融入古代礼仪规范、文学表达与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细微而重要的切入点。
主要参考来源:
- 汉典 (zdic.net) - 提供《说文解字》等字书释义。
- 国学大师 (guoxuedashi.com) - 收录古籍文献及词语解释。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 提供《礼记》等原典。
- 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提供历史人物事件背景。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常见古籍整理本) - 提供经典注释用例。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提供现代用法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匕箸”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指古代食具,包含“匕”(类似羹匙)和“箸”(筷子)两种工具。例如《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失匕箸”的情节,即形容因受惊而掉落餐具的慌乱状态。
-
引申含义
可代指饮食或用餐过程,如宋代陆游诗中“浄洗膻荤匕筯香”,即以“匕箸”暗喻食物的香气。
二、使用场景与例句
-
形容动作迟缓
作为成语使用时,可描述吃饭时细嚼慢咽、动作拖拉的状态(如提到“细嚼慢咽”的比喻义)。
-
文学与历史语境
常见于古籍或诗词,如《金史》中“掷匕筯于案”体现情绪波动,或苏曼殊小说中“不胜匕箸”形容食量小。
三、相关文化背景
- 礼仪象征:古代“匕箸”的使用规范与礼仪相关,如《论语》衍生成语“当食忘匕箸”强调对礼节的重视。
- 汉字演变:“匕”为古代取食器,“箸”即筷子,二者结合反映传统饮食文化。
“匕箸”既指具体餐具,也可引申为饮食行为,并带有文学与礼仪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或成语用法,可查阅《三国志》《论语》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悖冒杯盂采衣鲳鯸檮杌醇听吊审都布短小精悍凤冠粟風凉封禅文风行肤俗改絃更张勾覈龟螭捍拒和铃合笙回周匠工硷卤荆楛锦鸡济时捐职恐曷脸蛋良朋料敌劙囊戾沓卢照邻缕数弭髦墓堂弄参军穷谷诠表区盖然赤燃点日新月盛鞣革色辞时乖运舛示人霜发燧皇随衙宿语停步惋伤娲石五章无支祈相觅仙者谢石